捐款的商业模式
作者:林伟贤
我经历过台湾 “9·21大地震”,对四川同胞的经历有切身体会。而捐款也是义不容辞。今天要和大家分享各种捐助模式。如果你是MSN用户,在名字前面加上“彩虹”,微软就捐出0.1元。而加拿大民众捐多少,加拿大政府就同样捐多少。这些模式,会有什么不同效果吗?
恰好在上期的专栏里,我们分享了MSN的慈善商业模式—“I’m”计划。说的是,只要用户在名称前加上一个代码,每次聊天,微软就从MSN的广告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捐给慈善机构。当时,这类计划在中国还没有推出。
然而,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微软MSN(中国)在中国发起了“彩虹签名行动”。只要用户在名字前面加(R),就会显示彩虹标志,而微软MSN(中国)即捐出0.1元的爱心款。到5月28日,已募得120万元。款项将用于四川地震灾区学校的重建,命名为“彩虹小学”。
这种模式,将捐款和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联系起来。
我们再看加拿大政府的“一加一募捐模式”。每当加拿大的居民或企业,为四川地震灾区捐助一元钱,加拿大联邦政府也同样捐出一元钱。不设上限,也不设截止日期。
这使得政府捐款数量动态增加,与民众的捐款热情相互依托。既有鼓励作用,也能使捐款数额体现民意。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也采取这种模式。他表示,Google中国员工每捐赠1元,他也会捐出一元,总共的数目也没有上限。
我个人也是采用这样的“一加一对捐募式”,凡是在我培训课堂上的学员响应我在现场所提出的慈善募款呼吁的,我也是和所有学员一加一的募捐。以这次的5.12地震为例,我个人在课程现场捐赠金额即已到达35万元,再加上学员的35万元,就有70万元,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的增加中,没有截止日期。当培训现场的企业家们知道林伟贤老师现场也会一加一对捐时,他们捐款的意愿因此也会受到更大鼓励。
另一类值得关注的是“专业”捐助。
一个民间公益组织的博客中写到:“救灾作为一个大规模复杂事件的项目管理,建议从商业机构征召专业管理人员,作为志愿者加入到救灾管理部门。”
李承鹏也在博客中披露,10年前,由“汉龙集团”出资修建的多所希望小学,在地震中巍然屹立,师生安全。原因正是当时捐助者对建筑质量的监督,体现了令人尊敬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
万科因为220万捐款和王石的言论,受到舆论关注,后宣布投入1亿元参与灾后重建,王石也表达歉意,化解了危机。
王石在博客中强调“对灾区进行持续性支持”,万科用现代技术,把学校、医院建成抗震标准高的公共空间,更符合此时灾区的需要。在随后的灾后重建工作中,需要企业和个人发挥自己的“专业”,参与其中。
有关专业投入的部份,实践家商学院在四川大地震灾后二周,即已向五大灾区提供共108位创业系统培训的名额,从创业技能的培训到创业资金的提供,以我们的教育优势及资金资源,以智慧股东及爱心股东的模式在专业及财务上实质提供灾民协助,也非常受到灾民的肯定。
来源:总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