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林毅夫学术批评,不是为了某些人所谓的出名,而是想通过不同
经济学派别之间比较分析,进而明晰中国
经济前进方向。而且,这个学术批评,不是针对林老师个人,更多是对中国
经济命运的进一步思考。如果把这个学术批评理解为针对林老师的个人批评,那就过于狭隘了。说白了,林老师只是中国
经济走向的人格符号,而我坚持写林毅夫学术批评,实质上就是对中国
经济走向进行争论之下的浓墨重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上述层次的思考定位,即便是重赏之下,我也不会动笔写哪怕是一个字。
对于刚过去三十多年中国
经济发展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中有两种,各有各的视角。第一种,是林老师的解释,用到了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有为政府。譬如,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技术的后发优势,以及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上层建筑改进两方面的积极作为。可以说,这种解释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面对中国
经济未来,就很难有指导性。先插一句,我把容易引进利用的技术叫做成熟技术,而把无法引进利用的技术叫做创新技术。刚过去三十多年,成熟技术在中国的利用已经走到了尽头,而创新技术的利用只能依赖中国自主研发。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自主研发非常不给力。在这种情况下,后发优势就几乎没有了。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由于成本的上升丧失了。至于有为政府,由于近年来反腐运动的推进而出现大量不作为现象。总之,林老师这一派的解释有技术偏好,与意识形态保持一定距离,可以称作“技术派”。第二种,是我苗实的解释,用到了产权清晰,价格放开和宏观管理。譬如,产权方面有国企改革和农村改革,价格方面有商品
市场价格和要素
市场价格,以及宏观管理方面有分税制和商业银行制度。可以说,这种解释,不仅仅对过去,对未来指导性同样很强。过去,在产权清晰方面有一些举措,但是不彻底,那么未来就必须彻底,消除计划
经济遗留,夯实
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在价格放开方面,商品
市场价格已经放开了,而未来就要解除要素
市场价格管制;在宏观管理方面,未来需要银行大众化和财政透明化。总之,我这一派的解释有制度偏好,与意识形态颇有瓜葛,可以称作“制度派”。
回顾过去,制度派中某些大佬一直是政府的座上宾,发挥过指导改革开放的强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政府有所动摇,制度派地位受到一定影响。就目前而论,技术派似乎想占上风,但是难度相当大。至于中国
经济未来走向何处,不确定性很大,各位明智之士还是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