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战略—互联网+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 石泽杰著
本书的核心是写关于“互联网”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书要盲目的“鼓吹互联网”,而是以客观的角度来“审视互联网”。
互联网如同“一夜春风来”,让很多企业的为之焦虑,让很多创业者为之疯狂。
有着互联网背景的人,特别是从BAT出来的人,几乎成了创业公司的“标配”,这倒不是说这位互联网人才有多大能力,而是这成了创业公司的标志。创业公司从BAT随便挖出来一个人,哪怕是一个产品经理,都希望自己的身份是“合伙人”,因为有了这样的互联网人才就意味着企业能吸引到注意、能融到资、能把价值估高。
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截止2014年12月31日,国内互联网领域总共发生的融资数是1878笔,融资总金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笔者要表达的不是数字的多少,而是反问这千亿的资金运作有多是成功的?换句话说,这些资金有多少是在社会价值和人类进步的层面助推企业进行的创新。PayPal创始人、《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曾批评硅谷的投资者“我们需要能飞的汽车,但结果却得到了140个字符。”意思是批评那些投资者为了谋求短期快速的利润,只投资轻量资本的企业,导致人类几十年来在尖端科技层面进步很小。
很多中国企业更是具有同样的弊端,只注重了财务数字,而忽视了价值创造。有很多企业太过于急功近利,加之一些资本杀鸡取卵的的做法,导致企业偏离原本的价值路线,在利欲熏心的路上越走越远,直至跌进无底深渊。
无论在任何时代,企业经营必须具备哲学的思维和社会价值观的视角,而不是盲从潮流。很多企业的创新只停留在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低层面,而少有企业的创新是在社会或者思想层面。这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如果获得持久发展的价值,就不要盲目跟风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缺乏伟大的企业出现,一切缘由就是创新意识匮乏。
互联网与中国制造业一样,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所掌握,中国处于互联网产业的下游环节,中国 “先进的”是互联网应用领域而非核心技术研发领域。由于这些核心技术也是“抄”自于西方发达国家,以至于有C2C之说“Copy2China”。很多互联网成功的企业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折射出了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影子。 经过了20多年发展,互联网在某些应用技术中形成了一些优势,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本土互联网技术创新主要集中于应用的完善与改良,除了少数巨头企业,很少涉及核心技术研发。
互联网的井喷发展并不是技术的推动,而是中国巨大的人口需求,造就了互联网在消费领域里的繁荣。接下来的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的发展必须根植技术创新和数字改造的能力之上。
我们所要探讨的不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问题,一切事物不从本质的层面去解决,都会是昙花一现。随波逐流做出来的事情不会持久。我们只有看透商业的本质,我们才能看清“互联网+”的内核,也才能够用好互联网,因为任何技术的变革、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哲学和思想的范畴。
企业追求的也不应该是“互联网思维”,而是前瞻性的商业洞见和灵敏性的商业嗅觉,能够敏锐的奔在行业前沿,抓取技术潮流并吸收运用。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要学会构造开放的战略布局,善于嫁接整合外在的伙伴支持,借力借势迅速完成转型。
无论任何时代和任何背景,企业的发展都不该偏离本属的核心—创造价值。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边界已经完全开放,企业就必须更精准的回答:您的企业为什么比竞争者提供的价值更优和更持续。
传统的内部创新已经无法使企业保持竞争活力,企业在把握客户的核心需求之后,将内外部进行系统开放,将各个环节开放给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开放式思维,形成开放式创新的平台。最前沿的战略研究大师加里·哈默尔在《竞争大未来》中指出:企业必须打破旧有的思想框架,以积极开放的胸怀去思考、接受不同的经营架构,把握未来趋势、建立战略架构、组织核心能力,从而在创新中掌握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是当今企业超越竞争的核心法则,开放式创新也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