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军锋,郭军锋讲师,郭军锋联系方式,郭军锋培训师-【讲师网】
50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郭军锋:求助求救,这样成功率高
2016-06-14 3132

利他行为:谁会伸出援助之手

    如果更多的人目睹了求助现场,求助人获得帮助的可能性更小;而如果仅仅有一个当事人在现场,却能得到帮助。责任是驱使助人行为的动力,而一旦有很多人在场,则大家将分担这种社会责任和心理负担,可能出现无人援助的结局。

——责任心理决定了助人行为

    利他,也就是助人,在心理学上是指做出有利于他人的举动。

    在公交车上,要是上来几位老大爷,一般都会有几位年轻人主动让座,而且是争相让座,车厢里就显出一派和谐、温馨的场景,听到老大爷一声声“谢谢,年轻人就是好”的夸奖,这些年轻人心里乐呵呵的,感觉自己做了有意义的事情,或许一整天的心情都将阳光明媚。而老大爷们,因为有人主动让座,感受到了来自年轻人的关爱和温暖,也觉得心里美美的,对社会环境和年青一代充满了积极的评价和赞许。

    但是,如果在行车途中,上来一位老大爷,这次仅有一位,情况又是如何呢?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有几个或者一个年轻人主动让座。同样,年轻人和老大爷仍然都感受到了无尽的光荣和赞许。

    人们利他的动机不同,有的是主动的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提供便利条件,而也有些助人行为则是出于舆论或者社会大众的压力,或者环境迫使他必须做出有利于他人的举动。

    或许会有另一种情况出现。公交车上上来一位老大爷,他颤悠悠的走进车厢,几个年轻人都将头侧向车窗,面无表情的看着窗外或者假装睡着。两分钟后,乘务员实在看不下去了,打声招呼“麻烦哪位年轻人给老人让个座”。这时,才有人像是突然发现老大爷一样,起身让座。

    看到有人让座,其他人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几个年轻人在等待别人给老人让座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还是不让。如果让座,那么自己将必须站回家,上班累了一天,还要站回家,不累坏才怪呢!如果不让座,那肯定有其他人让,还是等等吧。

     就在这样的催促下,有人被迫让出座位,而且听到乘务员的“谢谢”,感到脸红和不好意思。

    在等待别人让座的过程中,年轻人都希望老大爷站的距离自己远一点,“别过来,老大爷。求求您,千万别过来”。一般来讲,老大爷站的距离谁更近,那个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一边是“要主动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的传统美德,而另一方面是自己让座将要承受的损失:或许还想坐着打个小盹呢,站回家或者站到上班的地点,那么这一天将很累。

    在这种相互对立的内心冲突中,年轻人承受的心理压力,不亚于将要参加一场重要的面试。

    只要是最终做出了对他人有利的行动,比如让出了座位给老人,都是利他的行动。我们接下来详细分析在这几种利他情况下,存在的若干种类型的助人行为。

    看到老人上车,第一时间让座的有两种人,一种是认为老人需要一个座位,而自己有将座位让给老人的权利,这种人在看到别人需要,而且自己力所能及就会主动帮助他人,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帮,有义务帮,应该帮。

    还有一种人认为“我应该让座”,发自内心的想要帮助他人,这就有点像是雷锋的品格。这类人将主动帮助别人而不计回报,在他们看来,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行动的习惯,更是一种做人的责任。他们不仅是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帮助他人,比如自己有座位的时候会让座位,而且在自己没有座位的时候,会主动帮助老人找到座位,比如鼓励其他人让座。

    另外一种情况下,看到老人不主动让座的人会认为“即使我不让座位,也会有别人让的,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他们认为让座是大家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心理学上讲的“责任分担效应”,这时群体中的当事人感觉到的心理压力要比单独一个人时小了很多。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承受着心理压力,等待别人让座,而老人一直站到终点。对于让座的情况,还有一种类型,就是被迫让座,有的是迫于乘务员的话,有时是迫于其他人的眼光,或者是自我内疚感。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相似的事例。有人在火车站丢了买票的钱,但他必须买到今天的票,因此向路人求助,希望有好心人借给他车票钱。但是,过往的人们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因为大多数人会认为即使自己不帮他,也会有别人帮助,自己不是唯一有责任帮助他的人。

    如果是另一种情况,此时车站只有丢钱的人和另一位买票的乘客。当丢钱的人向他求助的时候,他会觉得这个人好可怜,而且现在也只有他能帮助到他,因此会有80%的可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案例说明这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1964年3月的纽约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市的事件:一位酒吧工作的女子在夜间回家的路上,被歹徒袭击,她拼命喊叫“救命,有人要杀我”。听到喊声,附近楼上的很多人家亮了灯,打开了窗户,歹徒被吓跑了。等没有了动静,歹徒又跑回来袭击她,在她再次喊叫时,附近住户又打开灯和窗户,歹徒再次吓跑了。

    当她认为安全无事,回到家上楼时,歹徒再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刺死。从女子受袭到被刺,她两次大声呼救,至少有38位邻居到窗前查看,但无一人施救或者打报警电话。

    这件事情轰动了纽约甚至美国社会,邻居们为什么不作为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思考。

    邻居们都觉得这种情况下,不仅仅自己一个人看到,因此他所肩负的那一份帮助别人的责任感就被忽略了,甚至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应该帮她,而产生了“我不去帮,会有人去帮”的心理,从而发生了最终没人救的结果。

    这种状况,和邻居的责任分散的心理有关系,最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集体冷漠”。而如果出现的情况是:只有一个路人经过,在女子求救时,他将会被救人的责任感和不救的罪恶感及内疚感所推动见义勇为,最终英雄救美,打跑歹徒。

    因此,如果真的需要他人的帮助,请明确向某个人求助,增大他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比如老年人上车径直走向老弱病残专座,可以更早地得到座位;向一位乘客倾诉丢钱的经历,并且求助于他,而不是站在人群中希望大家都帮一帮;向某家人求助,而不是希望整栋楼里有个人施助,这样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会达到80%以上。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武汉站 w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