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2O泛滥的年代,每一个行业都在打出自己的O2O牌,而对于美业来说,似乎O2O亦同样简单,将互联网变成前台,线下门店接受预约即可。于是乎,和大多数没有个性的O2O一样,美业O2O市场也一直是个电话预定的衍生品。
改变一个行业尴尬窘境的举动,有时候只是一个小窍门。
人人都有一个“奢侈”梦
冯小刚的《私人定制》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其切中了中国人的一个痒点——梦想成真,哪怕只有一天。
一款名叫“美吧”的APP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恰恰也是切中了痒点——上门美发服务。当服务的平台从美发店移到家中,一个刚需被制造出来了,尽管看起来不很大众。
和传统美业O2O以广泛吸纳线下美容美发机构,用海量选择与各种折扣形成一个促销平台的套路不同,美吧在上游资源上直接切入理发师之上,而绕开美容美发机构,形成理发师上门美发的“特殊”服务模式。
而上门这个在很多人看来,可望不可及的“奢侈”梦想,也就因为App的联系而变得更近了,但这依然没有最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为价格。
这恰恰是美吧设计巧妙的一个环节。笔者在App中浏览了一番,理发师从业时间从6-12年不等,可谓专业,各类吹剪洗烫服务门类齐全,最贵的服务也不过3到400元。而如此优惠的价格,在北京地界显然已经是足够草根,好不奢侈,更遑论上门服务、专业设计这些已经被容纳于价格之中的个性化体验。
其实,美吧的概念就是一个众包模式的扁平化网上美容店,节约了店面费用,减少了中间环节,去实体店化、精选美发专家的上门服务模式也就变得“薄利多销”了。也无怪乎如此便宜的价格,美吧亦能宣称美发师平均收入月薪过万。
至于上门美发所需要的各种“道具”,从目前的报道中看,已经得到了解决。这个模式也由此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可复制特性。至于是叫E2C(Experts To Customers专家到消费者)还是O2O,已经无关紧要了。
不再迷失于“刚需”
刚需,其实就是O2O为什么必须要被消费者使用的一个关键。打车O2O的失败与成功就在于,它的刚需来自堵车而非红包,而一旦平常时节,路边招手的效果似乎比它更为便捷,也就失去了消费者开启App的冲动和刚需。
美业O2O也在于此,迷失了自己的刚需市场,也就变得很鸡肋了。那么美吧以小众化的服务,来拓展大众市场,用精细管理,而不是只提供一个平台,为线下引流,让实体美容美发店自己去野蛮生长的方式,也就具有了相当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对比当下同样是上门服务的外卖O2O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品质杂糅、黑店混迹的问题。
美吧给出了一个启示,即O2O并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简单引流平台,一个电话预定模式的Web2.0版,它应该有更多的特征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刚需。
个性化是一种刚需,尽管看似来很小众,但O2O一旦能够发挥出长尾效应,这个小众的规模也将极其庞大,而且足够垂直化。美吧玩的个性化模式,无疑是对这部分顾客具有相当大的黏性和品牌美誉度的。
物廉价美亦是一种刚需,但绝不仅仅价格战的俗套,它更应该有一种别处买不到的蓝海气质。美吧选择的切入点,目前在市场上并非没有,但只是一些美容美发店或美发师的特色服务,只是点,而美吧利用网络将其连成了面,利用LBS形成本地生活服务的覆盖圈子,而众包模式下,有利可图必然也会吸引更多的理发师资源,用良好的服务,而不是各种忽悠来赢得点赞。
此外就是时下O2O所最常忽略的管理概念。在大多数O2O之中,扩张、地推和占山头是其初始阶段的主要内容,最为典型的就是当年千团大战之时,线下门店的无序扩张和粗放式管理,这些都极大的恶化了消费者的体验和O2O模式的口碑。显然,从招聘发型师到培训、审核、认证所有的程序都更加规范和严格的美吧,在有序扩张上,分寸把握的更为合理,优质的客户体验,其实也是一种隐性刚需……
其实,O2O就是一场和传统模式比拼刚需的战争,甚至于订餐O2O让顾客可以选座、远离厕所,也是一种刚需。O2O只有让线下的资源都看到刚需,无论是顾客还是服务者,其才能盘活,而不是由电话线变成网线或无线那样简单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