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婉园,詹婉园讲师,詹婉园联系方式,詹婉园培训师-【讲师网】
职场健康养生理疗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詹婉园:老子:静之道
2016-01-20 26519


詹婉园国学智慧培训  詹婉园家庭教育培训  詹婉园情商培训 詹婉园高效沟通 詹婉园情绪压力管理培训

众所周知,道家是讲求养生的学派。《道德经》中老子的主张的确是给君主执政的建议——“无为”的处世哲学,但同时也是给民众的一本养生经典。战火纷飞的先秦时代,民众流离失所,命如草芥。如何在此动荡离乱之世得以保身,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不为物所御,这本5000字的《道德经》都有所涉及。老子的伟大在于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触及精神性问题的哲人,而这类精神性的问题一直到现在还存在着。比如,如何处理个人的私欲;知识是否代表了智慧;内心的宁静和安详到底从何而来……读了《老子》后,我受益最大的就是他提出的清静无为、冲虚空灵的宁和境界。

 

静与私欲

    想要做到“致虚极,静守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这样神智清明的境界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是那么容易,那人人都是有道者了。事实上,我一介凡人,不无欲无求。要走向静,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处理私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老子在这里谈的是通过把自己置于人后,把自己置之度外来成就一己之私。有人觉得老子太过于投巧,讲了半天还在讲自身的利益怎么实现。但我以为很有道理。要求一个人是彻头彻尾的无私者,这样崇高的标准太苛刻。况且在现实中,令人心烦的往往不是什么大事,反而是一些和私心有关的小事。太刚直、太清高了,反而会让人有距离感,失去支持。那怎样才能成就自己呢?我们可以看看与“后其身而身先”相反的人,他们往往心浮气躁,争先恐后,生怕所有的光环、荣誉被别人占有,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不但不能成就自己,还会招致排斥。因此,老子所说的“后进”并不是落后,反而是以退为进的良策。

 

不争之静与进取之心

    想要守护宁静的心灵,就先要学会处理它的对立面——“争”。说到“争”这个话题,我们都不陌生。这是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我们身心俱疲:日夜想着不能落于人后,要拼了命地往前赶:我的钱有没有比别人赚得多?我的名声有没有比别人响?我的社会地位有么有比别人高?仿佛只有通过这些社会外界的指标才能衡量我们的价值。我们越来越焦躁、失去自信。我们在无意间把自己投入浩大的竞争漩涡,日日挣扎,处在自身编制的牢笼而无法自拔。那怎样才能脱离烦恼?老子告诉我们:“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一语点醒梦中人——不争了,故无所失去,如此,轻松愉悦就充盈心间了。

    有人以为道家此种不争思想就是消极避世的态度,有悖进取之心,个人无从进步。我不以为然。我们可以解析一下“进取”的含义。一般意义上,“进取”,就是努力奋进,获取某些东西。但很多人往往没有“自知之明”,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进”,为什么要“进”,进了以后要“取”什么。大部分人呕心沥血想求取的无非是“成功”二字。“成功”,固然无错,但我们对成功概念的把握难道没有问题吗?什么是成功?是得到社会的赞赏、他人的肯定、福布斯排行榜的提名?如果我们这样实践我们的生活,那物质满足后剩下的是便极大的空虚。因为,我们追求的都是别人划定的条条框框,在追求中我们丢失了本心和天性。成功,在我看来,应该是感到人生由衷的喜悦。一个人物质达到一定标准后,所求的无非是精神的自由和幸福。我们“进”的方向在哪里?在内心,我们进取的价值,在于心灵的充实和人格的完善,而不是世俗既定的貌似很有权威的观念——比如,我帮助别人,是因为出自朴素的意愿;而不是社会告诉我,助人为乐是种美德,我为了获得这种美德而这么做,那样就“伪”了,而老子反对的就是这种人为的“伪”。这种人格完善、自我充实的进取之心,与不争之静一脉相通,都是将价值取向回归内心。如此,我们才能得到精神的自在和自由,才能活出自我。心念流转间,你就从生活疲惫不堪的奴隶变成了神采奕奕的主人。

 

静与知足

    好,假设我们学着不争了,可我们手上还有很多东西要去经营,还是无法逍遥自在,怎么办?事实上,我们常常被所爱的东西困住了。“甚爱必大费”(第四十四章)——过于爱一个东西,必定会有很大的耗费。这个道理非常浅,人人都知道,但人人都无法抽身。深爱着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会不顾一切投入,执念于此。这种行为离心静的距离已经很远了,因为你已经被这种强烈的爱蒙蔽了眼睛,看不清一切,神智不明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看看,多少痴情种子败在了爱情脚下。当然我不是说不要为爱情付出,只是很多人到了最后迷失了方向,明明是要追求爱情的,却在一路上把自己的个性给丢了,忘了自然天性。这种混乱中的哀伤是极其耗费心神的,不利于身体,也不利于心智。老子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套用刚才的例子,我以为老子的意思是知足常乐。人总是有欲望的,希望自己爱的人也爱自己,但当事实不那么美好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知足。满足于奉献爱时感到的幸福,而不求索取;人家对你感到厌烦的时候,追求的行为适可而止,反而能保持原来的友谊,不至于连朋友都没得做。也许我用这样的哲学去解释爱情会流于浅薄,大家姑且听之罢。

 

静与包容

    前面讲到不争、知足,是维持好心情的办法,但是我们还是会遇到很多挑衅我们的人,或者不公平的现象让我们这些愤世嫉俗的青年难以咽下这口闷气。这时候是不是热血直冲头顶忍不住想大干一架了呢?冷静一下,“上善若水”(第八章)这句话这时候要跳出来阻止冲动的魔鬼了。在水的众多美德中,能够容纳污秽这一点在今天尤为可贵。“水至清则无鱼,”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包容。人世间有光明就有黑暗,不能因为我们现在安稳地躺在象牙塔里不理世事就不接受黑暗的存在。我们必须学会包容,否则将寸步难行——不能接受别人,转而和自己固执的理念过不去是很痛苦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彻底纯净、毫无瑕疵的,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坦然面对自己,坦然面对生活。学会了包容,一切会刺痛你的棱角也就渐渐消融了,你也不那么容易被伤害了。

    不争、知足、包容,我们快要到静的终点了。道家所说的静,和佛家所说的还是不同的。佛家讲求明性,走到空寂的境界,消失自我。而道家的目的在于达成静的心境。这种心境,不仅可以洞彻外物,更能养身。不再为红尘牵绕,也听不见嘈杂喧嚣,遗世独立而静观世态随道而行,这才是得道之人怀有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毫无头绪,问题太多不知从何着手,其实答案就在心中。不要妄求身外之物可以给你答复,不要征求别人的意见,更不要照着别人的观念过日子——那无异于用自己的生命去过别人的生活,自己却不知丢失在哪个角落了。我们要做的是守住本心,听听它到底怎么想,想要什么。人心静下来,答案自会明晰了。

    道家讲求的是一颗冲虚而静的心,智慧从心向外散发。想要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的心境。当观念转变,灰色的世界就会恢复朴素的天然色彩。心如明鉴流水,落花映照无痕。见素抱朴,自然天成。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武汉站 w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