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斌,刘硕斌讲师,刘硕斌联系方式,刘硕斌培训师-【讲师网】
国学 领导力 创新思维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刘硕斌:关于南师论眼识、命根死了之疑论
2016-01-20 9793

南 怀瑾老先生《如何修证佛法》P207、P208:

……八识规矩颂: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下面两句要注意: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人在临死前,昏迷了,前五识逐渐散坏,阿赖耶识最后才走。投胎时,则是阿赖耶识最先来。

现在科学时代,佛学有些问题来了。请问刚刚死的人,眼睛马上挖下来,放在冰库里,可以移植给别人,那么这眼识死了没有?同理,肾脏移植时,肾脏的命根死了没有?

……人死了,意识先离开身体,第七识也先没有了,在全身还没有完全冷却之前,第八识仍没有离开。趁着眼球这一点暖、寿、识的余力还在时,如果把眼球挖下来,仍可移植。这种余力有个例子,就是把蚯蚓砍成两段,两头都在滚抖,请问他的心在哪一头?

……古人对这个问题有个答案,就是说蚯蚓被砍成两段时,不是心不心的问题,这叫“余力未断”,是心的业力起的作用,称为余力未断。等我们死了,身体还完全冷却时,眼睛马上挖下来,这时眼识的余力还在。但医院处理却马上把它冷藏起来,这时不是又把余识冻死了吗?这又是什么道理?

注:《如何修证佛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次印刷,1997年第七次印刷,“编者的话”说师1978年在台北闭关时嗣因某种因缘,抽暇做系列讲座,整理之讲课稿子。

 

疑论处:何谓“眼识死了没有”、“命根死了没有”?何为识性机理?

唯识宗论到的八识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难道这八种识别性都是单独起用象灵魂似的个体吗?难道真有所谓的神藏于眼、耳、鼻、舌、身吗?有待斟酌。

所谓八识是通常提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样提法,易模糊识性机理,不论古今都易误人。不如以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提法为好。

我们识性起用的机理究竟如何呢?

眼、耳、鼻、舌、身不过是世人器质功能起用的识性显现。并非有一个识一直存在在眼、耳、鼻、舌、身上。

六祖惠能说“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其实已将八识关系阐释得非常清楚。

王为主宰。在主宰世人自己的是性。性,从心从生,乃心之所生。自我、自己之性是谓自性,所以我们世人每个人的自性其实都是个性化的,性王就是我们的业识、阿赖耶识。每个人的阿赖耶识是不同的。所以说,自性皆不同,但自性的源头能知能觉的心地是一样的,所谓即心即佛。现在很多书很多专业人士将自性视为佛,误矣。能生自性的自性本源方为佛。

眼、耳、鼻、舌、身这五门只不过是沟通内外,通达性王(即阿赖耶识)的通道,也是阿赖耶识起用之漏道。所谓“外有五门”,本身并不会自识,通常所称谓的“前五识”乃性王在其中起用所现。

所谓“识”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现代的思维概念——思维过程,即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核心要素的作用过程——思维主体、思维的客体即围绕的问题、及思维出的结果思想等。

识之思维过程也就是阿赖耶识内部变化的过程,即融通过程。这里要提醒的是,阿赖耶识是有结构的,它基于信息的结构。

信息只要有分别差别、差异性,必然有结构概念产生,结构会决定其性质、功用。物质世界如此,意识境界亦是如此。信息结构会决定知识结构、知识状态,以至思维结构等,结构因为之间存在差异性,必然会有生、克、制、合等性状,能否打破和融通将体现出我们的能力和智慧程度。

其实,人所有的思维均不知不觉包含了一个基本动机,即想弄清楚,弄明白问题产生的思路、理路,实际俱是为通达至融通、圆融目标。

这其实也即是世间态中不究竟的,不知不觉的消业过程——思维可以消业。世间智慧、世间的成就成功也需要消业。跟佛法的消业过程始终是一致的,与佛法绝不会违背。所以世间要能达真正持续的成功、成就也一样须在两大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上累积。这也是不二法门的深意所在。

一般学佛人的消业是通过对知识、见地等学理进行自然累积式融通、贯通、圆融,而减少“结使”,从而消除阿赖耶识,属渐修范畴(当然宗教里更多的法门走的路子是先不造新业,如如于法身,得根本智再来观照业习,转成如来种性。但由于业性作用始终相伴,很难究竟见道,只能说如如于法身)。如果将“融通”直接作为禅悟法门,直接参悟,进行信息结构的解码,即对阿赖耶识结构进行融通,必入顿悟正法门。这也正是深圳现代禅悟学走的方便路子。

识的过程因分别心起,必是一个二元比较的过程,即现代所谓的思维辩证。识的主体——即能知能觉的那个心根据什么来识,来比较、判断呢?其实即是根据我们所谓的自性——阿赖耶识来判断,体现在我们现代人所谓的价值观上。赖耶识说到底就是一个价值体系,不同自性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那意识又是什么,跟阿赖耶识又是什么关系呢?

意,为意思、意念,多指知识、思想、观点、想法等,乃能知能觉的本来通过前五根识后所得,所谓“成所作”得(法相唯识宗有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相对于物相而言。乃阿赖耶识于非器质之示现。六祖称之为“内有意门”,即内在通向性王——阿赖耶识的内门。

所以说,意识本身也是阿赖耶识,只不过是对现实环境应机时非器质之显现状态,有时是阿赖耶识的局部、部分显现。如不处在行、住、坐、卧、言中是看不出一个人的意识状态的。

静态时,意识表现在我们的思想、观点、经验、看法、价值观、默认逻辑等等,动态时则表现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上。

那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又是什么关系呢?

所有的心动念起,除了成佛后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智慧观照,俱是二元分别。之所以要分别,一定有一个牵引的动机,这动机最终都脱不开“为我”。所识别出来的思想、观点及其衍生出的一切行为事理是谓造业之业识故,亦即是“我识”。 “我识”与我们佛经里翻译的末那识是相应的。

业识都会转为我们所谓的阿赖耶识种子。阿赖耶识从状态上又被称为“藏识”,即相对于我们认识的这个世界似乎是隐藏着的、以前的、旧的。在现代思维学即是我们的价值观及默认的思想、原理、规律、规范、原则、辨证法、逻辑等等。另外“藏”还有宝藏及多的意思。有些人士将阿赖耶识称为如来种性,这是从果位上来说的。大智慧成就后所有业识都是应机接缘方便,所谓大圆镜智。

其实业识,所谓刚造的新业都是即时即刻转化成“藏识”的,中间并没有时间维的延续。新旧只是我们认为分别而已。

末那识其实是反映世人阿赖耶识的状态,也是阿赖耶识,只不过是大德为了揭示其性态或开创佛法转识成智方便法门,从人我分别状态立的概念而已。因此有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并不是一定具菩提修为次第。

末那识即我识,乃前六识的意根、识根,其它“识”其实都是阿赖耶识的起用。因为我识,才会产生二元分别性,因分别才会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起用。因这些的起用又累积更多阿赖耶识种子。

另外,想提醒老先生的是:所有的识、所有思维,始终有一个伴随思维,承载思想的媒介,是什么呢?信息。信息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

没有信息人类的思维概念是无意义的,我们识的过程始终都在围绕它打转转。而凡信息因为有差别,定会体现出结构,这才会有我们人类所谓的知识概念。不同结构的信息会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信息之差量——这才有了人类为了表达差量的“数”的概念。

从另一个角度说,正因万事万物有结构才会体现自身的存在。而其实,其之存在、其之物质性识别皆源于信息之差。否则,根本无任何实际意义。

“信息”、“光”、“能”、“时空”等现代概念其实是佛在现代所谓科学文明、物质文明的直接化现,具无量法意!这些概念以科学求知之原理示现佛法之法理!老先生不可不察。换句话说,信息即佛、光即佛、能即佛、时空即佛。我们这个世界其实就是对信息、光、能、时空的分量而成的。

眼、耳、鼻、舌、身不过是器质、身器,识性起用时必须通过神经系统采集信息。这前五识不过是信息的采集和传导功能,因为所有的识都是以信息为媒介。这在以前的佛经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能知能觉的心皆是在大脑神经中枢识性起用,好比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

所以凡生命为何俱生大脑,不过缘自识性起用之所。而不是在眼、耳等身器终端显示眼识、耳识等识性,更不是眼、耳等身器终端有个眼识什么的。

例如一个脑创伤的植物人,眼、耳虽没有坏,还会有眼识、耳识吗?再比如医学上之青光眼、白内障等,一个是眼内压升高造成视神经萎缩,信息传达出现障碍;一个是眼的晶状体混浊阻挡了光线,致使光线在视网膜上难以成像,光电感应的成像电脉冲信息无法传达到神经中枢,而并非识性不在。

如有人在此对心之识所有疑,定未参透信息即佛、能即佛、光即佛之理,以后再补述。所以,并非有其它象是灵魂似的眼识、耳识等。所以眼识,肾的命根等死没死之说有待斟酌。

因此,吾个人认为不存在眼识死不死之说。问题且不存在,如何能成为问题呢?!后面要论到的“把蚯蚓砍成两段,两头都在滚抖,请问他的心在哪一头?”问题也是如此,俱是二元知见故。知见到最后必成悖论,这是世间学问无法圆融的。只有禅机时才能真正转身、转化而圆融。

 

刘硕斌  2008、5、18

=======================

生命的成功决定于大智慧成就,能否顿悟是大智慧成就的关键!微信公众号现代禅悟学研修中心为您提供顿悟大机缘!请直接搜索公众账号:“ DDDWWW111”关注!    关注就能成为股东!!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武汉站 w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