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全球热已经快满六年了,各种互联网加大数据的应用场景越来越普遍,大数据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大家对大数据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而落实到每个企业,如何应用大数据甚至能参与到大数据的产业,却又有不知从何入手的茫茫感觉,很多想法好像可行,再深入想想又感觉不是那么回事。非常荣幸,我在10月12日荣幸获聘为佛山市南海区大数据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出席了协会的成立大会后,我想再趁机老生谈谈这个题目。
很多人可能误解了,大数据的应用就是数据分析,业界很多人谈大数据,大多是关于如何做数据分析和数据呈现的经验和体会,而从这个角度的理解,大数据的大字恰恰可能成为障碍,这个大字是对Big Data中Big的直译,我相信在东西方文化中,这个大字都会首先被理解为体积大、规模大、范围大,大数据确实体量大,而且越来越大,这已经不用再多说了,而在源头很多的海量数据中分析挖掘出特定价值的内容,我认为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无疑犹如一项大海捞针般的工作,要么不具备可操作性,要么事倍功半吃力也不讨好,结果是很多数据分析工作表面看起来很有价值,实际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大数据的确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个价值对企业怎么体现出来,很难用数据体量多多益善来笼统回答。所以结合当前中国企业(包括政府组织,本文论述同)的信息化水平情况来说,在大数据里做分析还是有些超越了中国现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个大字倒过头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障碍。
而要翻过这个障碍,那就要重新审视这个大字的真实意义何在了。对于理解大数据这个大字,对比西方原意的Big(形体大), 我想用中国传统文化做些不一样的解读。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大除了用于身形体积范围等的比较外,还有更深和更高的内涵,比如大气、大方、大家、大道、大德、大器等等,这些大字并不能体现在有形的体量上,更多地是体现在精神内涵和价值层次上,我们用这些大的时候,更多是描述这个定语后面更高的价值层次,因此结合中国文化来理解大数据,我认为大数据是比当下企业信息化水平更高层次的数据应用,如果政府和企业各种组织和机构按我这个解读来理解大数据,自然就能和企业的变革和创新联系起来考虑。没有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创新,就谈不上有比当前信息化更高层次的数据应用,这样也就不能说是大数据了,所以,所谓大数据必须是给企业带来变革和创新的相关实践及成果。
变革是大数据的出发点,也是大数据的落脚点,而搞清楚变革和大数据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就是企业打开大数据之门最关键的钥匙,而现实中,我发现很多企业手中并没有这把钥匙,或者头脑中也没想过去找到这把钥匙,这种情况下的大数据分析只能流于表面文章,各色靓丽的数据图表只能起到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作用,这本也无可厚非,可就是前文所说的大数据之“大”导致企业做这种事情很不划算,投资和回报很不成正比。企业手中没有这把钥匙,在大数据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是大概率事件,更有甚者,有些仰仗雄厚财力的企业破门而入,却发现冲进去并不是一个什么新的财富金矿,而是一个技术包装过的烂泥坑。因此,我们企业现在面对的大数据问题,表面是技术问题,而核心指向的还是组织如何自我变革的问题,没有自我变革的胆魄和勇气,妄图通过烧些钱来做大数据,毫无疑问是本末倒置的,很有可能当前组织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耗费了不少银子添置一些无用的高科技摆设累赘。
“变革是大数据的出发点”揭示了一个铁律,没有变革能力的企业妄想从大数据中挖出金矿是不自量力的。而组织的变革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很多企业领导人会发现,虽然大家都明明知道要变,也很可能知道往哪里变,但是实践当中就是变不了,一变就乱,一变就失控,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即使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了,也无法对其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那怕一点点必要的调整。变革当然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是不是一时间变不动的企业就用不了大数据了? 靖笙认为,还是可以搞,但是要先务实地调整一下观念,就是先不要想怎么用大数据,而是先想想怎么样大用数据,把前面两个字挪一下,我认为就活了。
什么是大用数据? 如前面的解释,这个大用,就是更好地用的意思,这背后体现的是企业各级管理者实事求是的意识和思维习惯,而不是非要用什么信息技术或者数据分析工具才能做到。工具只是一个辅助,没有意识和习惯,工具也用不起来。为什么说用数据能让决策更加实事求是呢? 靖笙前期做过很多关于认知和数据的研究,从人脑思维活动的研究角度解释了数据的源头是人们输出的符号化“虚拟思维材料”,虽然人的口头语言也是一种形式的数据,但一般来说,口头的沟通无法沉淀成可以被广泛传播的数据资源,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人的记忆衰减规律,单靠人脑,一天时间不到对细节的记忆就丧失80%以上,我们企业各项活动是需要组织各部门各岗位有效沟通和高效协同完成的,如果企业各项决策中思考和沟通的内容没有完成数字化的过程,那么这些个体行为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就难以有效形成稳定的组织行为。这是所有组织行为学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和传递失真的问题,组织越庞大,决策者离开事发点的距离越远,这样其思考如何能实事求是呢? 而数据作为一种物化的符号,是可以有效地克服了人脑记忆的瓶颈,也能更加远地传播,也因此能不断地加以建构而形成文化,这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不可磨灭的。正所谓口说无凭,信息的信字没有数据的支撑,必然是打折扣的;更进一步,5H1W(Why What Where When Who How)作为管理的基本工具,对于企业组织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沟通问题是最基本的信息要素,沟通不准确,做事情就不到位,但受限于企业高强度的沟通节奏,如果这5H1W信息要素不能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沟通成本还是降不下来。信息处理中的可量化和规范化就成了一个降低沟通成本和提高执行力的科学手段。比如部队指挥员下指令,除了要简单易记外,还一定要可量化和规范化,例如"向前方九点方向匍匐前进50米", 这样每道指令才能让战士们准确无误地执行,可以说大用数据是军队指挥中很平常的事情,战斗力是靠基于战场实况的统一指挥形成的,没有大用数据的习惯能管好部队无法想象。现代企业管理可以向军队学习的地方很多,而各项事务信息的可量化和规范化,是各级管理者领导水平和管理素质的直接体验,很难想象一个员工做多少算多少的企业,能有多强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这些道理很显浅,可现实中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还是权力法则,不管什么事官大一级压死人,领导说了算,而又相当多的组织决策人常常是拍脑袋做决定、拍胸脯定目标、拍屁股走人,这样的组织如何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什么事情都差不多的粗放型组织文化,大用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只能是流于口号了。所以,我们说要做到大用数据,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也不简单,关乎到我们企业的每一位决策者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进取,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管理素质和思维能力才行,技术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毕竟让人工智能取代所有人为决策还是不现实的,如果真做到的时候企业这种组织形态也早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迷信用技术的手段可以解决组织上的问题,把业务和管理的问题转变成技术的需求,这完全是一种“无明”的人反而“迷而信之”。
既然是老生常谈,这个话题就不再讲太多了,不管怎么样,南海区大数据产业协会的成立也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好事。佛山民营经济非常发达,南海人有敢为天下先、敢饮头啖汤的气魄,也有在商言商、数归数路归路的精明,这几年来南海区政府在打造金科产融合的“全球创客新都市”产业发展土壤和氛围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成效是显著的,发展大数据可谓天时地利均已具备,一阵东风催生的佛山市南海区大数据产业协会,更在人和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协会是由本地一些很有思想和能力的企业会员组成,我相信这些会员企业宝贵的大数据实践,通过有效归纳总结必然能形成具有南海特色的行业最佳实践经验,整合协会的力量就能建构出一些可以推广和复制的模型和方法论,从而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智库输出,成为我国广大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数据产业黄埔军校。
大数据产业南海模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