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企业经营要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利润。其次请思考,公司为什么会付你酬薪?因为它要购买你的劳动力。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是一种商品,我们的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从本质上讲,员工和公司之间是一种商业交换关系,员工拿结果跟公司交换薪酬。管理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不少管理者很容易被下属忽悠,下面这句就是天大的谎言:“我不敢保证结果如何,但我一定尽力而为,哪怕结果不一定好,但我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
面对下属这样的回答,也许很多管理者会觉得这已经不错了,人家答应尽力了,你还要怎样?但是,我认为,这样的回答是完全不够的。因为这样的回答看不到任何责任制约。员工没有责任制约,执行力就一定会出大问题。
广州的某设计公司为上海一客户设计方案,设计部张总监多次发了样稿过去,上海客户都不太满意,也多次提了修改意见。终于,在10月8日那天上午,上海客户给张总监来电,样稿通过了,并且将它快递了过来,第二天上午就可以收到。此时,交货时间已经不多了。张总监必须在收到快递的当晚就将样稿修改完毕,并于10月10日一早交付制作部制作。
10月9日上午,快递公司给张总监来电说,将于今天下午5点左右把快递送到公司。可是,张总监一直呆在公司等到下午5点多,快递还没有送过来。张总监打电话过去催,对方回答说:“快递已经发出。”并提供了另外一个电话给他,张总监照着打过去,那边说:“不知道,这个不归我们管。”就这样,打了十几个电话,前前后后折腾了半个多小时,电话费倒是耗了不少,结果什么也没有查到。
当张总监失望地回到家时,接到快递公司的投递员打来电话说:“今天的单太多了,快递只能在明天上午送过来。”张总监听完,生气地将电话挂掉。
大家都知道,快递员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客户为什么还是不满意呢?因为客户不会理会对方是不是忙得不可开交,理由是否正确和充分,他关注的只有两件事:对方承诺了什么,他又得到了什么。一旦两者不相符,客户就会抱怨,甚至拒绝继续合作。说到底,客户和对方关系就是商品交换关系。商品交换关系中没有借口,只有结果。
如果我们用这种外部思维来设想发生在企业内部的问题时,就能明白老板为什么郁闷?因为他的员工不能给他提供他想要的产品和服务,即结果;经理们为什么会郁闷?因为他的下属不能给他提供他想要的产品和服务,即结果;员工为什么会郁闷?因为他们不知道老板到底想要什么,经理想要的是什么,以为自己尽力了就可以了。
这种上下认知的差错,根源在于老板关注的结果是盈利,即最终结果;而员工关注的是付出努力,即过程。而盈利是由客户决定的,客户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员工则认为在执行中,只要付出努力就问心无愧了。这种差距导致了老板和员工、经理和员工的痛苦。
老板有没有错?没有错。因为客户只认结果,没有结果,客户就不会付钱。没有钱,员工的工资从哪里来?如果公司亏损,甚至倒闭了,员工只有下岗,最后害的还不是自己。所以,要做到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让员工明确了做正确的事。懂得了做正确的事,并不一定就能把事情做好。要把事情做好,取决于员工对这件事负责任的程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责任到人呢?
在给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咨询中,该公司的营运总监问我:“怎么样才能招到有责任心的员工?”因为在他看来,有责任心的员工越来越少了。
他还特别举了一个例子。公司网站上的客户咨询电话错了,他特意在晨会上强调说,电话输入错了,麻烦大伙在今天将它改正过来。可是,晚上回家一打开网站,那个错的电话号码纹丝未动,没有人改过。
第二天的晨会上,这位总监大发雷霆,但是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在为自己辩解“忙死了,不是改这个网页就是写那个程序的。”
这位总监难以理解的是,改一个电话号码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一个技术人员用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难道个个都忙得连2分钟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吗?客户咨询电话多么的重要,难道员工都没有这个责任心主动来做这件事吗?
其实,员工并非像这位总监所认为的缺乏责任感,而是这位总监犯了一个大忌:触犯了“责任稀释定律”。所谓责任稀释定律,是指责任在人多的环境中,就会像化学溶剂一样被稀释。人越多,责任就被稀释得越多。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研究。他们让一个人在大街上模拟癫痫病发作,如果只有一个旁观者在场时,病人得到的帮助的概率是85%;而有5个旁观者时,他得到帮助的概率却会降低到31%。
在另外一个实验中,心理学家们让一个建筑物的门底冒烟。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这个人报警的概率是75%;如果看见冒烟的人是3个人,报警的概率就会降低到38%。
这两个实验与我们的常识完全相悖。在我们看来,千斤重担众人挑,人越多,问题就越容易被解决掉,可是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完全超出了我们的常识。为什么会这样?
从责任的界定上,我们很容易看到问题的真相。首先,人越多,每个人越感到这件事与己无关。大家都会想:“其他人一定会帮忙的,说不定他们已经打电话叫警察了。”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责任感降低了,每个人都以为责任是别人的,结果却是没有人担负起责任来。其次,人越多,每个人越感到超出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导致每个人都在观望,每个人都在猜测:你们是在玩耍,还是在拍电影?
如何防止责任被稀释?解决方法就是一定要把责任明确到具体某一个人身上,并且告诉他,这件事很重要,要是误了事,唯你是问!
检查评估就是要帮助企业真正地去解决执行中发生的问题,是企业真正把执行落到实处的最关键的一环。
经常听到管理者这样抱怨:“那个小李辜负了我的期望,我对他如此信任,又给了他这么好的机会,他怎么做成这个样子呢?”
仔细了解一下这位管理者的管控过程,原来他给小李授权完毕后,说:“小李,你是我部门最棒的,我最相信你,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哦。”之后,没有检查,没有监督。等到结果出来后,两眼一翻,迟了!
碰到这种情形,IBM前总裁郭士纳有一句名言:“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
检查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比如,如果高考不考历史地理,你还会去认真学习历史地理吗?答案是不会。不管怎么强调历史地理有多重要,我想也难以激起你的积极性,同样也无法引起老师的重视。考试制度在管理上就相当于我们的检查系统。所以,你希望部下做什么,就要随时对他进行检查和监督。
如果缺乏检查,下属最后做事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么,责任应当由谁来负?应当由管理者负。这样似乎有些不公平,明明是员工做不到,怎么要由管理者负责?
道理很简单,作为团队领导,应当对团队的过失负责。所以管理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检查。如果你的团队做了某些事情达不到你的要求,那么主要责任在于你。请问,你有制定一套流程来检查他们所做的工作吗?如果你已经制订了这么一套检查制度,那么,你有落实到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对他们偏离目标的行为加以纠正吗?
驯兽场上,一名驯兽师正在训练一头黑熊跟着她一起跳绳,她跳熊也跳,她落熊也落。相信大家都会为黑熊的表演而喝彩。我们很难想象,作为低等动物的黑熊,它是根本无法用言语和人沟通的,为什么能够在训练师的指引下做出那么多高难度的动作呢?
这样的奇迹是如何造就的?驯兽师被称为“动物的魔术师”,他们在训练黑熊时,经常会用夸奖、抚摸、事物奖励等办法,用他们的职业术语来讲就是“正激励训练法”——以积极的鼓励、奖励为主来训练黑熊。
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幼儿园的儿童分成AB两组。A组儿童无论做了什么事,老师都会找出优点称赞他们;对B组儿童,老师的态度相反,无论他们做了什么事,老师都会找出缺点来批评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后,A组儿童无论在智力、个人自理能力等方面都比B组的儿童胜出一筹。
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教授就发现,如果一种行为获得了积极的回馈,那么我们就会重复这种行为;如果一种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后果,甚至会受到惩罚,那么我们就会减少这种行为。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无处不在。
张经理叫小王助理今天帮忙把茶杯洗一下,交代完之后,张经理就忙公司事务去了,忙得忘记督促检查一下小王是否执行了。
第二天上班,当张经理拿起茶杯准备喝水时,一看,茶杯完全没洗过。张经理很生气,就把小王叫了过来骂了一通,小王说:经理,昨天有个重要客户过来,我一直在忙着接待,把你这事给忘了,对不起。
小王又是羞愧又是委屈。难道真忙得连洗个茶杯也没空吗?其实不是,这个现象就是我们在上面论述过的,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事,只会做你要检查的事。张经理心想,既然是自己忘了督促,也就没有深究,小事情就算了。
又有一天,张经理还是交代小王把茶杯帮忙洗一下。这次张经理没有忘记,忙碌中也要中途探下脑袋去看看,杯子洗了没有。结果都到中午了,杯子还是没有洗。张经理再次生气,把小王找了过来,小王反倒叫板了:经理,我在赶着把你的计划书整理完毕今天下班前交给你,要是今天给不到你,你也无法向公司交差呀,那个杯子你洗一下不也完事了吗?张经理是恼火得气不打一处来。
从该案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下属也不会做你检查的事,只会做你要奖罚的事。如果当张经理第二次交代小王洗杯子的时候,说,小王,帮忙今天把杯子洗一下,要是午餐前我看到没有洗,今天部门同事的午餐你请客哦(半开玩笑)。试想一下,小王是否会把这件事惦记在心里?肯定会。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如此: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事,只会做你要检查的事;下属也不会做你要检查的事,只会做你要奖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