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少旅游,可能很难理解蚂蜂窝到底好在哪里。当你再想到,有那么多人愿意在电脑前呆上整整一天,免费为它贡献一篇配有50张图、上万个文字的长长游记,你也许更想不通了为什么以及凭什么是它?
在蚂蜂窝CEO陈罡的表述中,这些高质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是公司未来商业想象空间的根基所在。但说实话,陈罡实在不擅长在公司愿景、商业逻辑以及各种时髦的商业模式概念上长篇大论,虽然它们振奋人心。 也许是因为他技术出身不善言辞,也许是公司发展速度有点出乎意料,此刻的陈罡还陷在高速增长背后的谨慎思考之中。2011年4月,蚂蜂窝参展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当时它刚刚推出自己的首款移动APP旅行翻译官。展位在通道最后的位置,穿着略显随便的陈罡一边忙着跟人换名片,一边一遍又一遍地跟人解释“蚂蜂窝是什么”。3个月之后,旅行翻译官的下载量超过50万。到2011年年底,苹果AppStore公布了中国地区“2010年最佳产品”排行榜,这款应用在iPhone最佳免费旅行类应用里排第三。此后,蚂蜂窝陆续发布了旅游攻略、旅游点评、嗡嗡等多款App,至今合计下载量过千万。
而在PC端,2010年初蚂蜂窝的注册用户数不过15万,到2012年10月之前,这一数字增长到了400万。资本也显现出了对这家“小而美”公司的喜爱,2011年初它获得了今日资本500万美元A轮融资,根据最近的媒体报道,蚂蜂窝的B轮融资也已完成,金额达到1500万美元。如今蚂蜂窝已经成为在线旅游领域、驴友圈子里不断被提及的一家公司。很少有人再问陈罡:“你们是做什么的?”更多的人在问他:“你们是怎么做的?”
因为喜欢
“如果你们本身不是旅游爱好者,蚂蜂窝还能发展成这样吗?”对于蚂蜂窝的两位创始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如果”成立,也许就不会存在蚂蜂窝了。
陈罡和吕刚是相识10年的好友。早在2002年,两人在搜狐做同事时,就经常结伴旅行。作为资深的自助驴友,他们都经常被人问起:“你们假期准备去什么地方玩?有什么地方值得推荐?去那里开车要怎么走?酒店餐厅有推荐的吗?”特别是每到大假前夕,接听朋友电话,为他人答疑解惑成为他们的重要日常工作。
一开始,他们把自己的经验详细地写出来,散发给朋友分享,进而他们又想把攻略在网上发布,供更多人下载。不过,他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适合发布的平台:当时并没有纯粹的旅游社区,博客过于繁杂且查找不便,豆瓣挺好但对图片支持太差,色影无忌论坛又过于聚焦于摄影,于是到了2006年,陈罡和吕刚干脆自己构建了一个社区,取名“蚂蜂窝”。
现在回想起来,陈罡觉得因为自己是用户,所以蚂蜂窝在解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旅游爱好者的普遍需求。对于他们来说,一方面游记以图文形式记录着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地想把游记分享出去,与他人产生交流。
以兴趣为契机触动创业,这几乎是所有创业理由中的最佳选择。对此,团800联合创始人胡琛也有感触。在创立团购导航网站之前,胡琛也想着去做旅游社区,他认真分析了蚂蜂窝的产品和运营策略,却终究抵不过投资人的一句劝诫:你们几个都不像是喜欢旅游的人,干这个没戏!于是他们去做了自己最喜欢的“省钱”生意。
事实证明,蚂蜂窝确实找到了驴友们的痛点,即使陈罡和吕刚还有各自的工作,只在空闲时对它做一些简单维护,但在口碑传播下,2010年蚂蜂窝的注册人数超过10万。当年,两人决定辞职创业,他们乐在其中,想把它变成一个可持续经营的事业,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判断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正在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在推动这个行业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