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基本大幅度调高了最低工资,上调幅度达到了23%于是,全国劳市涨工资成为2010年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工资的上涨已经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一个障碍,也是横在所有企业家面前的一道新的相当高的壁垒。通货膨胀根本就不单单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拉动通货膨胀的有供应因素,有需求因素,但更有流动性因素和心理预期因素。今天流动性泛滥的局面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热钱到农村去挨家挨户的收购玉米、收购辣椒、收购苹果、收购所有可以收购到的农产品,国家的统购部门不得不每个星期都提高收购价,但是你越提价他越不卖给你,因为农民预期着再等一个月,再等两个月,也许能够卖出更好的价钱。如何遏制通货膨胀,将成为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相当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8年,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30%,中国占全球经济的4.7%,到2020年,我们认为:中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的第一大消费国。但很大的对比和反差是,当前中国最严重的问题却是产能过剩。这种现象不仅和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相关,同时也和社会福利保障的不够完善健全相关。中国人都有只储蓄、不消费的习惯,因为要以防万一。而这的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老百姓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些最基本的需要都不能确保,怎么还敢乱花钱。
别的不讲,就一套房子就把一个普通的家庭开支压得透不过气了。郎咸平在其博客中就很形象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老百姓不敢消费。他说,看看亚洲金融危机时的香港你就明白了,香港的供楼负担水平在1997年金融海啸之前已经很高了,在1994年、1995年的时候是90%,1995年跌到70%,然后1996年又上来了,在金融海啸之前最高达到110%,都成了负资产了,这太可怕了,因为这是崩盘的前兆。想想看,香港的老百姓把收入的90%、70%都拿去还房贷了,甚至都透支了,还怎么消费?老百姓没有钱消费的结果,就是香港经济的猛然下滑。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并不是最差的,之后香港经济还经历了两次衰退,等到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香港的旅游业和酒店业几乎停业。这整个过程中,楼价一直下跌,经济萎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月供太高了,透支了香港人的钱包,一直到这个比例下降到30%以下,香港经济才开始好转。
30%这个数字很神奇,为什么这样讲?如果说老百姓用30%的收入拿来还房贷的话,就能用剩下的70%的钱去消费,透过消费可以拉动经济,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而如果房贷的负担是70%呢?那就只剩下30%可以消费了?你知道老百姓消费能力大幅下降的后果有多可怕吗?整个经济就会萎缩。而中国当前的情况是,一线城市老百姓是60%到89%的负债,远远超过美国规定的30%。二线城市的老百姓好不到哪去,也高达40%到60%。这很可怕,一旦内需消费萎缩,经济就会即刻开始衰退,产能过剩的情况将越加恶化。所以这两年国家连出政策,调控房价,在2008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快刀斩乱麻地拿出4万亿计划十项措施以拉动内需,以改善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中国在这次危机中能够提前恢复,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还相对保守的金融政策,另一个亮点则是鼓励汽车消费,家庭汽车消费的普及化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虽然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的不合理、不科学也是越来越突出。当然这也是很客观的,以改革开放之初的方针政策而言,中国还缺少搞经济的经验,否则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摸着石子过河”,就是要边走边看,边走边学。从宏观经济到各个行业的崛起与发展,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绝大部分行业基本上都经历了这样一段路,首先是某个新行业(品类)的出现和崛起,少数企业家成为吃第一只螃蟹的人。因为眼光独到,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机会,抢先一步,获得巨大成功,然后就开始跑马圈地的扩张。同时众多的跟随者加入同一市场机会的抢夺,市场出现泡沫,价格战和成本战等恶性竞争开始并急速加剧,率先完成原始积累的企业开始通过残酷的整合洗牌,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要么被整合,要么就被淘汰出局,然后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企业在竞争中胜出,整个行业出现几强争霸的格局。总体而言,每个行业都表现出机会主义特点,而从产业结构而言,密集加工制造的比重最大,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价值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