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节日,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持续时间也是相当长。传统意义上,从年前的腊月二十三就已经开始进入春节,一些地方甚至认为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年才算真正过完。
现在都说年味淡了,那么过春节的传统都有哪些呢?来听听学者鲍鹏山的讲述:
春节的高潮自除夕开启,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上元之夜。《诗经 唐风 蟋蟀》就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意思是说,终岁劳苦,不敢少休,而当初岁迎新之际,应当纵情欢乐。“当此之时不为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
有关春节的民俗,较早的记载见于南朝里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其中描绘了庭前爆竹,以次拜贺,进屠苏酒,插桃符(春联)等等景象。晚唐时期李商隐在《隋宫守岁》诗中写到:“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意思是燃起名贵的香,庭院中火炬灯烛照得一片通明,举起琼浆玉液和美酒,祝贺新的一年的开始。这些习俗,今天也大多都保留着。
团聚、兴旺是春节的象征。吃喝也是中国人永恒不变的主旋律。除夕之夜,无论是飘摇在多远的游子,都要踏上回乡的征程,和家里人吃上一顿年夜饭。年夜饭吃什么?中国各地习俗天差地别,但是不变的宗旨,是吃个热闹。
除了吃年夜饭,春节还有很多在古代非常重要的习俗,今天已经不那么被重视了。比如说贴春联。古代春联又称“桃符”,是从两位神仙手中所持除妖桃枝演变而来,春节贴在门上,意味着妖魔鬼怪就不敢靠近,有避邪之意。
中国的第一幅春联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幅春联。
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他要求家家户户门口贴春,象征社会和谐的气氛。于是大街小巷贴满了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