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葵醴,姚葵醴讲师,姚葵醴联系方式,姚葵醴培训师-【讲师网】
经营管理顾问,培训师,亲子教育,姚体文化书法创作人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姚葵醴:爱默生《补偿》: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
2016-01-20 40727

我所得到的启发:乐于奉献和拥有财富,高尚公正的服务和稳定的官位、合理饮食和长寿、刻苦耐劳和终生幸福,是一体两面。——姚葵醴

————————————————————————————————

《补偿》  作者:爱默生(美国)  (注:内容有删节)

        [1]孩提时的我就打算就“补偿”这条教义写篇文章。因为在我看来,在“补偿”这个问题上,生活超越了神教,人们对它的实际认识也胜于神父的说教。 

  最近在教堂里听的一次布道又强化了我儿时的愿望。一个坚持正统学说并因此而备受推崇的牧师,按通常的方式阐释了“最后的评判”这条教义。他想当然地认为,评判并不在现世执行,现世的情况是小人成功,好人落魄。然后,他援引《圣经》,推断小人和好人都将在来世得到各自应有的报偿。

  [2]然而,这条教义旨在说明什么?牧师所谓好人于现世落魄指的是什么?是不是说房子、土地、官位、美酒、马匹、华服、种种奢华等只为不道德的人所有,而圣人却遭贫穷、受鄙视;是不是说对后者的补偿就是在来世也给予他们一样的满足,也让他们拥有金钱、美酒和佳肴?这一定是他所说的补偿,否则还能是什么呢?

       难道圣人们就为此才祈祷上帝、颂扬上帝,才去爱人、助人吗?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现在就获得这些。就此,信徒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将来也可以像现在的罪人一样纵情享乐。或者,说到底就是,你们现在沉沦,我们将来堕落;如果现在沉沦,我们又何必等到将来,正因为我们现在不成功,我们才希望明日报仇雪耻。这一谬误的错误前提在于:承认坏人成功,正义现在得不到伸张。牧师的问题在于他盲从了市俗的成功标准。他应该着眼现实生活,向人们展示世界的本相,还要强调灵魂的存在,意志的万能,从而建立起善恶,成功、真假的标准。

  [3]我发现,当今流行的宗教作品中有类似的论调,而且,文学家偶然触及相关论题时,也认同这样的假设。我认为,当今的宗教只是从形式上并非从本质上超越了它所取代的迷信。而人实际超越了他们所接受的宗教,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揭穿了宗教的谎言。在实际生活中,每个率真、执著的灵魂都会将一切教义抛在脑后,每个人都能时不时地觉察出它的谬误,只是无法表达而已。人其实比他们自己想像的聪明。他们对在学校和神坛上所听到的只是不进行反思罢了,如果换成是日常交谈,他们肯定会暗生疑问。

  在下面两个章节里,我要用事实来阐述补偿这条规律。它好比是一个圆,倘能勾勒出其中哪怕是极微小的一段圆弧,我也将感到喜出望外。

  反向性,或称作用与反作用,我们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黑暗、光明,冷、热,潮涨潮落,雌、雄,动植物的呼、吸,心脏的收缩、扩张,液体的沉浮,声音的高低,离心力与向心力,电子的正负,化学上的亲合力等等;在针的一端加上磁性,则另一端就产生相反的磁性,如南极相吸,则北极相斥。要排空此处,就得压缩彼处。自然万物不可避免地被两重性一分为二,结果每一事物都只是一半,都暗示着与它构成整体的另一半的存在。例如,精神与物质,男人、女人。主观、客观,内、外,上、下,运动、静止,是、否。

  [4]世界具有二重性,世界的每一部分也是如此。整体表现在微小的个体中。类似潮涨潮落,昼与夜,男人女人。每一根松针、每一颗谷穗内,每一动物族类的个体中无不体现着二重性。自然界巨大的反作用反复显现在微观领域内。例如,生理学家已经注意到,任何生灵都不是造物主的宠儿,某种补偿平衡着每一种天赋和每一种缺陷。对同一生灵而言,某一部分的增长必定会导致另一部分的削减,如果头颅和脖颈太大,躯干和四肢就会相应缩小。

  机械力原理又是一个例证。能量的获取意味着时间的损耗,反之亦然。行星的周期误差或补偿误差又是一例。气候和土壤的影响亦不例外。严寒,会激励万物。贫瘠的土壤不会滋生热病、鳄鱼、老虎和蝎子。

  [5]人的品性和处境也具有二重性。满招损,谦受益;甜中有酸;恶中有善。才能本可以带来乐趣,但如果滥用,也会导致相应的惩罚。二重性可以解释为什么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在一方面增长才智,在另一方面就会显得愚蠢。有失必有得,有得也有失。财富增多了,开销也必加大。过度地攫取,大自然就会出面索回他的所有,结果,财富增长了,攫取者却因此丢了性命。

       大自然痛恨垄断与例外特权。万事万物不停地进行着自我平衡,其速度之快决不亚于高浪跌人低谷。专横、强壮、富有、好运也总会有另一面,其他也莫不如此。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既强悍又残忍,无论从性情上说,还是从他所从事的职业来看,都不能称得上是良民:一个暴躁的、充满匪气的恶棍。那么,大自然就会送给他一堆可爱的儿女,让他们在简陋的乡村学校上学,对儿女的爱心和担忧会磨平他的冷酷,使他最终变得彬彬有礼。就这样,大自然融化了最坚硬的岩石,用羔羊来替代野猪,从而真正地保持了她的平衡。

  农夫们往往羡慕权力和地位,岂不知总统为了白宫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通常会失去所有的安宁,甚至人最好的属性。为图一时显赫,他心甘情愿对幕后真正的主人卑躬屈膝。人人渴望天才那真实而永恒的光彩吗?它同样不能幸免补偿规律的制约。那些在思想和意志上出类拔粹的人也同样为其杰出付出了代价。每道真理之光闪过,便会有新的危险接踵而来。他拥有真理之光吗?他必须不断地证实它的存在。他永远在探索永恒心灵的新的启示,因此,他必须将给他带来极大满足的赞同抛在身后,继续前行。他势必会疏远父母妻儿。他拥有了为世界所热爱、景仰和渴望得到的一切吗?他不得不将世人的崇拜置之度外,并因执著于真理而折磨世人,因此成为笑柄,为众人所不齿。

  [6]这一法则适用于城市、国家的法律的制定,任何违背它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事物不容长时间处置失当。对于刚刚出现的邪恶,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制约它。但实际上制约因素确实存在,并终将显现。如果一个政府太残酷,那么,执政者的性命便不能保障。征税太高会导致国家的岁人一无所获。刑法过于残忍,陪审团会履行不了宣判职责。如果一个政府过于民主,那么公民狂热、过激的行为就会削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反而使社会的矛盾对抗更加激烈。人们真正的生活和满足是摆脱了大喜大悲,心情不受任何境遇的左右。无论在哪个政府统治下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在土耳其,还是新英格兰。历史坦言,即便在远古埃及暴君的专制下,人们也必须得到文明所能赋予他们的最大限度的自由。

  这些现象表明,宇宙通过她的每一个微粒表现出来。自然界每一事物中都蕴含着她全部的能量,每件事物都是由一种内在的、无形的材料构成的。正如博物学家在各种不同形态下发现了同一物种,他把马视为奔跑的人,把鱼看做游泳的人,鸟是飞翔的人,树则是长了根的人。每种新的形态不仅再现了其物种的主要特征,而且不折不扣地反映出同一物种中其他形态的细节、目的、进程,障碍、能量及整个体系。每种职业,每次交易,每件艺术品,都是整个世界的剪影,都与其他事物相关联。每一事物都是整个人类生活的象征,象征着生活的喜与恶、生活中的裁决与敌对、过程与终结。每一事物都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整个人类,记录人类的命运。[7]整个世界浓缩在一滴露珠儿上。通过显微镜我们发现,微生物虽渺小但绝非不完备。眼、耳、味觉、嗅觉、运动、抵御、食欲以及使生命永恒的生殖器官一一再微小的生物也都囊括这些要素。同样,我们的行为中也体现着生活的全部。无所不在的真谛在于:上帝完整地再现于青苔中,蛛网中。宇宙的全部价值体现在每一点上。有善必有恶,有亲必有疏,有力量必有局限。

  宇宙就是这般富有生机。万物皆有寓意。灵魂于我们自身是一种情操,于身外则为一种法则。我们感受着它的激励,同时也目睹其在历史中的重大作用。它存在于世上并创造了世界。正义的伸张决不会被拖延。最公正的砝码在平衡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帝的骰子永远都准备着进行裁定。世界就像是乘法表或数学方程式,无论你怎么变,它都保持着左右平衡。任取一个数,结果还是其精确值,不多也不少。每桩秘密终将昭然于世,罪孽终受惩罚,善行终有回报,冤屈终将昭雪。我们所说的因果报应是一种普遍的必然,因而,哪里有部分哪里便有整体。烟暗示着火的存在。看到露在外面的手,就可想见其后的躯干。

  [8]每种行为都按两种方式自我回报或者说自我完善。首先是在事物本身,即在真正的本质上;其次是在情形,即表象上。人们称之为报应的往往指的是情形上的报应。因果报应在于事物本身,灵魂可以洞察到,而理解观察到的则是情形的、表象的报应。事实上,情形报应与事物本身是不可分的,但往往分散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多年才显现出来。鞭笞也许姗姗来迟,但终将到来,因为它始终与罪行相伴。罪与罚同出一枝。罚就是欢乐花丛中隐藏着的一颗苦果,不知不觉中成熟了。因、果,方法与目的,种子和果实,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结果已成熟在原因中,目的先于手段而存在,果实孕育在种子中。

  这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容分割,然而我们却偏偏追求片面,分割它,孤立它;比如,为了满足感官上的享受,我们割裂了它与品格需求的联系。人们的聪明才智一直都用于解决一个难题,即把感官上的享受、肉欲,纵情声色同道德上的享受,深刻与正直分开。也就是说,竭力要揭去表面那属于感官的薄薄的一层,使它失去道德的根基,追逐一端,舍弃另一端。灵魂说,吃吧,于是,身体便会饱食无度;灵魂说,男人与女人应合二为一,人们便只耽于肉体的结合。灵魂说,为了美德的目的支配一切,身体便只为了其自身的目的而凌驾一切。

  [9]灵魂竭力超越一切。它是惟一的真实存在。万物只不过是其附属品,包括权力、享乐、知识和美貌。每个人都想成功,有所建树;为个人利益忙碌、交易。具体地说,就是骑他想骑的马,穿他想穿的衣服,吃他想吃的东西,支使更多的人。人们追求伟大,希望拥有职位、财富、名利。他们认为伟大就是占据自然的一面,只享受幸福、不遭受痛苦。

  这种分割与分离会慢慢地受到相反的作用力。迄今为止,没有哪个想割裂事物的人曾获得过些许的成功。断水水再流。只要我们不顾及整体,片面地追逐快乐、利润和权力,那么,快乐的事物不再有快乐,有利可图的事物不再获利,强大的事物丧失力量。事物有内必有外,有光亮必有影子。同理,我们不可能分割事物,只获得感官上的好处。驱出自然,她以更快的速度返回。

  [10]生活自有定数,而不明智的人偏偏总要逃避它。也有少数人吹嘘说,他不知道,因而不会受到触及。但嘴里这么说,心里却明明知道它的存在。可你在一方面逃避它,它便会在更重要的方面攻击你。如果说从形式上、表面上侥幸逃脱了,那也只是因为他拒绝了生活,抛弃了自我,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所以,任何分裂善恶统一体的企图注定要失败。我们不可以做这种尝试,除非是发了疯。但是,如果反抗与分裂像病魔一样纠缠意念时,智力马上就要受损,到那时,人在每件事物上就再也无法看到完整的上帝。他只能看到感官上的诱惑,看不到它的害处。他只能看到美人鱼的人头,看不见她的龙尾,而且自以为能够把他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分开。噢,上帝,只有你才是最伟大的。你静静地端坐于至高无上的天庭,多么神秘!你从不知疲倦地惩罚那些无度的欲望!

  在自然界,没有免费的赠送,一切都是有偿出售的。

  [11]更令人注目的是各国的谚语中都表现了补偿这一事实。这些谚语永远是理性文学,道出的是不折不扣的绝对真理。谚语就像各国的圣书一样,是直觉的殿堂。被表象所累的嘈杂世界容不得现实主义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所以,他只能借助谚语,方能不遭排斥。于是,这条为布道坛、议院和学院矢口否定的规律之中的定律时不时地以谚语的形式在市场、工厂传播开来。谚语的教诲就像小鸟和苍蝇一样,真实,无处不在。

  凡事都有两面,二者对立统一。针锋相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血债血还。一报还一报,人爱我,我爱人。给予,才会获得。滋润他人,才会得到他人滋润。上帝说,你想得到什么吗?那么,先付出,再拿走。不冒风险,无所收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劳动者不得食。玩火者必自焚。咒语总是应验到诅咒者身上。如果你在奴隶的脖子上套上锁链,那么链子的另一端也必将紧紧地绕在你自己身上。阴谋者终将狼狈不堪。魔鬼同时是个笨蛋。

  [12]谚语是这么写的,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自然规律支配、规定着我们的行为,这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为个人的小利而背离公共利益,但我们的行为本身却被自然规律这一不可抗拒的磁力所吸引,最终要回到正轨。

  一个人言一出口,便给自己作了评判。有意无意间,他的每句话都在他人面前刻画出自己的形象,对他人品头论足势必会破坏自己的形象。这就好比朝靶子扔一个线团,线的另一头仍留在投掷者的袋子里。或者,更恰当地说,好比是投鲸的鱼叉,在鱼叉飞出的瞬间,船上的绳子松开,但如果鱼叉有问题或没投好,它就可能反过来将舵手分尸两半或使鱼船沉没。

  虐待他人,必遭虐待。伯克曾说,人往往为傲慢所害。孤傲的人看不到自己在一味追逐自得其乐的同时,已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宗教上的排他者也意识不到他在想方设法排斥他人的同时,也把自己关在了天堂大门之外。将别人看做交易品或玩弄别人的人也必遭愚弄。你不在乎别人的情感,那么你也会心灰意冷。这些道理适用于任何人,包括女人、孩子、穷人。有句说得很露骨的谚语非常有哲理:我要么从他钱袋里获得,要么就扒他的皮。

  [13]在我们的社会关系中,所有背离仁爱、公平的行为都会立即受到惩罚,受到恐惧的惩罚。当我同周围人保持真诚、纯朴的关系时,我并不害怕见到他。我们的交往就如同水的汇合、气流的交融,彼此拓展,相互渗透,和谐而自然。但是,当我们背离这种关系,只顾自己或想损人利己时,邻人马上就会愤愤不平,正如我已经疏远他一样,他也会极力避开我;我们不再和睦相处,我们争执不休,他恨我,我怕他。

  社会上所有的弊端,普遍存在的亦或是个别的,以及所有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的权、财等,最终都要受到惩罚。恐惧是大智、大慧的先师,是革命的预言家。它教导我们一件事:凡它所到之处,必有腐败。它就像那食腐肉的大乌鸦,虽然你尚不知它盘桓的目标,但你却清楚,某个地方一定出现了死亡。我们的财产,我们的法律,我们那文明的一族都很胆怯。多少年来,恐惧一直在我们的政府和财产头上盘旋,做鬼脸。这不祥之鸟的到来肯定有它的原因,它预示着存在着大非、大过,必须立即纠正。

  [14]同样,当自觉自愿的行动受到扼制时,我们便期待着变革。居安思危,对物质繁华的敬畏,促使那些无私的灵魂甘心去过苦行僧的生活。情愿去替人受过的本能,是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一种平衡。

  [151深黯世事的人很清楚地知道,债款要及时偿还,否则,为了节省一点,往往要付出很多。借贷者自受债务所累。难道一个百般接受恩惠却不付出任何东西的人会有所得吗?难道一个人通过狡黠,骗得了邻人的器皿、马匹、钱财,他就有所得吗?事情一经发生,马上就确立了债务、债权关系,即:债务一方的自卑,债权方的优越。这一次交易铭刻在他与邻人的脑子里,而他们的关系也随着每一次新交易的性质的改变而改变。他不久便意识到,宁肯折断骨头,也不该驾邻居的马车。向人乞求必付出高昂的代价。聪明人将这一课推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知道,应该谨慎地面对每一个债主,该付出时间、才智或心血时就得毫不吝惜。因为早晚都得偿还所有的债务。也许在某段时间里,由于人和事的缘故,你不能做到公平地偿债,但拖延也是暂时的,最终你还得清偿自己的债务。如果你是聪明人,你就应该忌讳那种让你感到债务累累的、不正当的财富。我们的目的就是获利,这本可无厚非,但要记住,每得一笔利益都要上税。将利益让给他人的人是伟大的。只接受恩惠而不施恩的人是卑鄙的一一这也是世上一大可鄙之事。照理说,我们无以回报那些施恩于我们的人,或者说,很少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必须要把获得的好处丝毫不差地再转给他人。当心不要让手中占有太多的利益,它会加速腐败,滋生蛆虫。尽快以某种方式把它清偿出去。

  [16]劳动也同样受这条无情规律的支配。审慎的人说,最廉价的劳动其实是最昂贵的。我们在购买扫帚、席子、马车、刀子时,买的实际是普通商品中蕴含的良好技艺。所以,你最好雇佣手艺好的园艺师,或者说购买先进的园艺技术。最好让熟黯航海技术的人做你的舵手;雇有能力的管家为你烹饪、缝纫,操持家务,请精明的经纪人为你理财、办事。这样就等于成倍地扩大了自己的存在,或者说把你的影响渗透到你的财产中去。另一方面,凡事都有两重性,劳动和生活一样,不能进行欺骗。窃贼自窃,欺者自欺。劳动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知识与美德,而财富与权益只不过是一种表象。这表象就如同纸币一样,可以伪造,也可被偷盗。但它们所代表的东西一一知识与美德却不可能造假或被窃取。知识与美德这些劳动产品只有通过真正的脑力付出、出自纯洁的动机才能获得。骗子、欠债者、赌鬼是无法侵占这些产品的,因为他们太急功近利,不可能有诚实的动机,也不愿付出辛劳。自然的法则是:去干,你就会获得力量;不干,一无所获。

  各种各样的人类劳动,从简单的削木桩到复杂的构筑一个城市或一部史诗,都可以证明宇宙中补偿这一定律。给予与索取的绝对平衡,即凡事都有价的原则——如果没有定量的付出,你只能会得到你不想要的东西,不付出,根本就什么也得不到。这个账目绝对清楚,不亚于国家的预算,不次于昼夜的精确轮回以及自然界所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每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都能悟出这种规律。它严肃的寓意从凿子里进发出来,由铅锤与长尺衡量出来,在账单中的显示也像一个国家的历史那样清晰无误。我相信,这个规律及其寓意对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都会有所启发,尽管人们说不出它叫什么,但对它的尊重无疑会将他们的职业提升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美德与自然联合所有事物组成一道对付邪恶的强大防线。美好的自然法则与物质折磨鞭笞违背自然规律的叛徒。你会发现世界只为真理与善行而准备,茫茫世界竟没有流氓恶棍的藏身之洞。犯了罪,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面大镜子,根本无处躲藏;犯了罪,整个大地就会被大雪覆盖,鹧鸪、狐狸、松鼠和田鼠的脚印会暴露无遗。你无法收回说出去的话,无法抹掉你的足迹,也休想抽去洞口的梯子,以此来掩盖你的踪迹。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自然法则及自然万物,包括水、雪、风、万有引力都成为惩罚贼人的工具。

     [17]相反,这一法则又同样义无反顾地支持正义的行为。爱人,才会被人爱。所有形式的爱都极为公正,而且精确得像代数方程的等式。好人具备绝好的品德,这种美德就像火焰一样感化万物,使你不可能对他有任何伤害。当年,英国皇家军队被派去镇压拿破仑,可拿破仑一上前,他们马上便倒戈,化敌为友。对于好人而言,所有的灾害,如疾病、迫害、贫困等,到头来终将证明是有益而无害。

  甚至连软弱与缺陷也与好人为友。正如人往往为其傲慢所害一样,人身上的缺陷也会在某些场合帮助他。寓言中的雄鹿欣赏自己的犄角,不满自己的足蹄。但当他受到猎人追捕时,正是他的足蹄帮了它。后来,当它身陷灌木丛时,也正是它引以为荣的犄角毁了它。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感谢他的缺陷。一个人只有在同真理的辨驳中才能透彻地理解真理。同样,只有当自己遭受挫折,才真正懂得挫折的含义,看到在某些方面人强我弱时,才懂得什么叫做才干。你的脾气、禀性与社会格格不入吗?那么,你就不得不自娱自乐,这倒会慢慢养成你自助的习惯;这就好像是受伤的牡蛎,吐出珍珠来修补它破碎的贝壳。

  [18]人的力量往往来自软弱。只有当我们被刺痛,受打击或伤害时,心中积蓄的强有力的义愤才会猛醒。伟人总是甘于渺小。

  靠在优越的坐垫上,他只会酣然入睡,只有当他受到排挤、折磨,被击败时,他才有机会学到些什么,这时,他才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施展男子汉的气概,才会认清事实,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摒弃傲慢的毛病,学会适度的原则,并掌握真正的技能。智者将自己置于攻击者面前。他比他的对手更有兴趣发现自身的弱点。受到攻击后,伤口自然会结疤,之后就会像死皮一样从身体上脱落。当对手想进一步征服他时,他已经强壮得无懈可击了。责备要比赞扬更安全。我讨厌在报纸上受到辩护。只要听到反对我的话,我反而觉得有成就感。但每当听到表扬我的甜言蜜语,我就感到自己毫无防备地袒露在敌人面前。

  保护我们对付灾难、缺陷和敌人的事物,只要我们愿意,也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自私和欺诈。插销和门闩并不是我们最好的安全设施,生意上的狡猾也并不标志着聪明。人们总以为他们会上当受骗,这种迷信折磨人的一生。但正如某一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刻既存在又不存在一样,人除了自欺,不可能被人欺。在所有交易中,总有那么一个沉默的仲裁者。自然及灵魂保证每笔合同的实施。所以,诚实的服务永远不会吃亏。如果你侍候一个忘恩负义的主人,那么,你还是接着侍候他吧。让上帝来还你的债。每笔债都会还清。债务拖欠的时间越长,对你就越有好处,因为你最终会得到成倍的利息。

  [19]迫害他人的历史就是企图欺骗自然的历史,就是迫使水往高处流,砂粒拧成绳。这与迫害者数量的多少无关,暴君和乱民一个样。

  所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社会环境是不偏不倚的。人是一切.凡事都有两面:善的、恶的。每一优势都有它的负面作用。但补偿规律并非中庸之道。有人或许会不假思索翅问:既然善恶是一码事;既然要收获必须得付出,有失必有得;既繁一切行为都是中性的,那么行善还有何用?

  [20]在灵魂中,有一个比补偿法则更为深邃的事实,那就是灵魂的本质。灵魂不是补偿,而是生命,是一种客观存在。在环境,表象的大海中,潮涨潮落,一切都保持着绝对的均衡。大海的下面却横亘着原始的生命的深渊。灵魂的本质,或上帝,不是一种关系或某一部分,它是全部。存在是一种绝对的肯定,排除了否定,自我平衡,吞并一切关系、所有部分、任何时间。自然、真理、美德都从那里流淌。罪恶的根源在于缺乏或背离这种存在。虚无和谬识确实充当了宇宙进行生动的自我描绘的背景;但是,它们产生不了事实、结果;它们本身无法运行,因为它们不是客观存在。它既不能生善,也不能造成危害。说它有害,是因为它不存在比存在更糟。

  因为罪犯看上去还在继续作恶,并没有穷途末路,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在人和天使面前,似乎并没有对他的罪恶行径进行有力的驳斥。因此,人们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感觉。然而,难道这就意味着他可以逍遥法外吗?他既心怀恶意,口出谎言,就说明他已被自然排除。有时候,罪行会昭然若揭,但有时,即使我们看不到它所遭受的报应,因果报应也是永恒存在的,并将一切摆平。

  [21]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获得正直一定要有所损失。美德不会受罚,智慧不会遭贬,因为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合理的。行善时,我才合理地存在着;行善时,我丰富了世界。在被混沌和虚无吞没的沙漠上,我种上树木,看着黑暗慢慢从地平线上消失。从真正的意义上讲,爱,知识与美没有止境。灵魂拒绝局限。它总是肯定乐观,摒弃悲欢。

  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终点站。相信是人的本能。我们本能地用多或少这种比较来评判人,而比较的根据则是灵魂的存在而不是相反。比如,勇士比懦夫伟大;真诚、善良、聪明的人比愚蠢人更有人样。

        崇高的美德无需付出代价,因为它是上帝的亲临,是绝对的存在,无与伦比。而物质利益的获取却需要上税,而且,如果不是经历过磨难与辛勤的耕耘,它就不能在心灵中扎根,一阵风便会把它吹跑。但自然中所有的善行都属于灵魂,只要你支付自然的合法硬币,即诚实的心智,你就可能拥有善良。我不再希冀不劳而获,如发现一罐埋在地下的黄金,因为我知道,它会带来新的负担。我不再贪恋更多的身外之物——财产、权力、荣誉或奴仆,因为这个获得是显而易见的,代价也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我却不会因为拥有补偿永恒存在这条知识而承担任何负担,也不会因为认识到盲目追逐财宝的害处而承担任何责任。相反,徜徉在知识中,我分外欣喜,心中充满永恒的宁静与安详。我也因此缩小了犯错误的范围。我懂得了圣伯纳德的智慧,除了自我伤害,什么都不能伤害我。我能够承受所有的创伤。只要问题不出在我自己身上,我永远都不会真正受到伤害。

  [22]灵魂的本质是弥合不平等境遇。自然的巨大悲剧似乎在于多和少的差别。少的一方怎么能不感到痛苦,不对多的一方充满愤恨与敌意呢?看着那些缺乏才能的人,他感到悲哀,却又不知所措。他几乎不忍去看他们,担心他们会谴责上帝。他们该怎么办呢?这似乎太不公平了。但如果进一步探究,你就会发现,这巨大的不平消失了,因为爱像太阳融化了海中的冰川一样,将它抹平了。如果所有人的灵魂都是相同的,那么,便不会再有他的或我的痛苦了。他的就是我的。我是我兄弟,我兄弟就是我。即便我的邻人比我杰出,使我相形见绌,我还可以得到爱,我还可以去爱。充满爱的人能将其所爱的光彩变为自身的光彩。于是我发现,我的兄弟就是我的保护人,他以最友善的方式帮助我;我所羡慕甚至妒嫉的财产其实就是我的财产。灵魂的本质就是包容万物。耶稣、莎士比亚只是灵魂的一部分,通过爱,我征服了他们,并将其纳入我自己的意识领地里。他们的美德难道不是我的吗?他们的智慧——如果不能成为我的,也就不能称为智慧。

  [23]灾难的自然发展史也是如此。频繁毁灭人类繁荣的各种变迁恰恰说明,成长才是自然规律。每个灵魂会顺应成长这一内在需要,脱离旧有的体系,这包括朋友、家人、法律、信仰等等。这就像一只贝壳爬出它美丽而僵硬的外壳一样,因为那个壳已阻碍了它的进一步成长,它会慢慢地重建一座新屋。变革的频率依个人的活力而有所不同,在思想比较活跃的人身上,变革是经常不断的,他与一切世俗关系的联系非常松散,它们不能形成对他的束缚。他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囚禁在时间和不定性所形成的坚硬而复杂的网里,他宛如生活在透明的、流动的薄膜里,透过这层薄膜可以看到鲜活的生命形式。人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自己,才能不生活在前人的影子里。人在漫漫岁月中的发展历程就应该是这样,不断摆脱僵死的环境,就像每天都换衣服一样。遗憾的是,我们却像躺在庄园的废墟上,静止不动,拒绝前进,抵制而不是配合这种拓展;结果,我们反而对正常的发展大惊小怪。

  [24]我们做不到与朋友分手,不想让天使离去;不知道只有天使走了,大天使才会到来。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富有,不相信它的永恒、万能。我们不相信今天的力量可与昨天的力量媲美,并且可以再创一个更美好的昨天。我们踯踽在旧帐蓬的废墟上,只是因为它曾给我们提供面包、庇护和各种设备,而不相信精神可以再度滋养、振作我们,却认为再也找不到比过去更可爱、更甜美、更优雅的东西了。于是,我们只是坐在那里徒劳地哭泣,然而,无所不能的上帝对我们说:站起来,再去寻找!就这样,我们既无法滞留在过去的虚墟中,又不想指望未来的新事物,于是,就像传说中向后看的怪物一样,总是回顾过去。

  然而,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对灾难的补偿就会越来越明显。发烧、残缺、绝望、丧失财产、失去朋友,所有这些在当时来说似乎都是无可挽回,无法弥补的损失。但是,年复一年,时间会慢慢地层现万物中所蕴藏的补偿力量。我们曾视好朋友、妻子、兄弟、情人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的死对我们来说是无比惨痛的损失,但后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成为新生活的向导。因为死亡通常操纵着生活方式的变革,它结束了人生中势必要结束的一段婴儿期、青春期,改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职业、家庭或生活方式,并创造出更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新环境。它能够甚至促使我们结交新朋友、接受新的影响,事实证明,这些对未来岁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或许终其一生不过是明媚花园中一朵小花,虽沐浴阳光却无处伸展根茎。但正因为它后来遭受花墙倒塌的磨难,饱尝园丁的疏忽,才有机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为人们提供树荫和果实。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武汉站 w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565696735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