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带团队为山东一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在项目的内部访谈阶段,受访问人员对企业最大的担忧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本企业的老板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注:受访者包括一些创业元老,也表现出此类观点)说白了就是如果不换老板,这家企业就要完蛋了,或者起码不会有大的“出息”了,笔者在感谢他们直言相告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小企业创始人持续成长和角色转换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容易孕育“世界第一”的地方,在这个十三亿人组成的市场环境中,不小心就会发财,不小心就能把规模做大,尤其是上世纪晚期出现的第一、二代创业者,他们的发家方式五花八门,有许多是因为有了某种特殊渠道、掌握一门技术,甚至仅仅是有了一个特殊关系就能把企业做起来并且赚钱,这种环境下对于创业者的素质要求是片面的,此时共性的特质可能是魄力(或者说是胆量)、整合能力等。通俗点讲有点占山为王的味道。时光穿梭,在信息高度对等、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今天,企业依靠单一资源或者优势就能生存的已经很难,各行业几乎都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这种状态要求企业家除了有很强的嗅觉和决断能力之外,还对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创业家,必须具有自我革新的能力,特别是自我革新的意识和决心,否则“温水煮青蛙”,煮死的不光是创业者自己,更是整合企业。
创业者应该如何进行自我变革,从那些方面入手,通过笔者的分析,现列举一二,抛砖引玉:
(一)突破思维定势的能力
大多数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身先士卒过五关斩六将一马当先,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这些经验固然宝贵,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经验也有可能成为障碍,严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服务的这家企业,从一开始创业每一分钱都是辛苦赚来,公司对成本控制和财务安全做到了极致,这也成为老板的第一信条,那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但是现状是企业成立十几年来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企业完全依赖自我积累来进行发展,这种落后的经营理念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甚至有可能错过千载难逢的行业发展“拐点”,而“拐点”过后必然就是洗牌。
有时候,领导者的思维定势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必须迈过这个心坎。
(二)组织成员的适应性调整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要发展,必须让合适的、称职的人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否则就会影响队伍成长,错失发展良机。当年柳传志解决联想“老人”的案例已经被引用无数次,正是解决的组织成员对发展的适应性,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发力”,当企业本身不具备发展需要的人才时,就必须要引入新鲜血液,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施展空间。
前面说的这家企业,跟随老板创业的所有创业元老,目前分别掌管几个核心部门,虽然五六十岁的他们都表现得信心满满,但是很显然,这种局面已经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这一点从他们内部的调查问卷中已经很明确的得到了验证,大约80%的受访者选择了“企业主要领导的胜任能力不足或者一般”。
(三)要消灭“个人崇拜”
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到了顶峰,虽然他老人家一直在反对个人崇拜,但是很难说就没有一丝享受这个过程的心思,否则不会出现后来的那么多错误决策。
伟人尚且如此,凡人就更难免俗,在企业创建初期,好多都是凭着领导人的单打独斗,过五关斩六将拼下来的成绩,此时企业中就难免有意无意弥漫着个人崇拜的气氛。有点英雄主义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个人崇拜一旦对企业的组织决策造成伤害,对企业的伤害就有可能是致命的。“企业是我的,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老板说的一定错不了”,这实际上就是把企业的命运全部系在领导者一个人身上,而非依靠组织,企业的风险可想而知。
所以说,有点英雄主义不可怕,但是不要唯英雄论,一旦“唯”了,企业就危险了。
(四)要有在适当时候进行自我角色调整的勇气
创业家成长的过程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不断超越成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家,有的人则无法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此时创业者就要有勇气“让贤”,让自己的角色发展转变,避免影响企业发展。说得形象一点,就要勇于让自己从一名一线演员转化成“制片人”,该请进来就请进来,让更加适合带领企业更上一层楼的人才来掌管帅印,自己则甘心充当绿色,从事幕后的支持工作,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要处理好激励和分配的问题,更难得是要甘于寂寞,但却是必须要做的。
从事管理咨询多年来,见过许多优秀的创业者,也见过一些企业的起起落落,笔者承认,从一名创业者转化成一名企业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蜕变也是必须经历的阶段,是那些渴望自己的企业更加成功的领导人不得不接受的洗礼,企业家的成长之路,永远伴随着痛苦,更加不乏快乐! 中层管理与执行力培训师王瑞刚10年6月16日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