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何帆讲师,何帆联系方式,何帆培训师-【讲师网】
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财经观察员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何帆:似真似幻GDP
2016-01-20 7622
何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据说,连李克强总理都不相信官方的GDP数字。他主政辽宁的时候,喜欢用全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已放贷款量追踪真实的经济动向。受到李克强的启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创造了“李克强指数”,即以上三种指标的结合评估中国经济增长。
       对中国统计数字质量的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国官场上有“数字出官”的恶习,有些官员会有意识地夸大或隐瞒统计数据,粉饰自己的成绩单。再加上中国科层制的层级太多,一层层瞒报和错报,等到最终汇总的时候,统计数据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中国的统计体系、统计方法也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就业应该是宏观经济分析最需要关注的指标之一,每个月、每个行业都应该有就业变化的指标,才好随时监控,但在中国,一个季度才公布一个城镇登记失业率,而且这个指标还很可能是错的!
       有对中国经济统计数字质量的质疑,也就有对中国经济统计数字质量的质疑的质疑。两派人马吵得热火朝天。1998年之后,围绕着中国统计数字的真伪,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论。
       当时,金融危机肆虐,中国的邻国都已经陷入衰退,但中国官方数据显示,1998年的GDP增长数字为7.8%,仅略低于政府规定的8%的增长目标。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罗斯基(Thomas Rawski)教授认为,从能源消费量、航空业客运量、钢铁和水泥等产品的增速来看,中国经济都表现出严重下滑的迹象,1998年中国的GDP增长很可能比官方的数字低很多,他认为真实的GDP增速应该在正负2%之间。日本一桥大学的伍晓鹰教授也认为官方数据失真。他和Angus Maddison教授一起,基于工业产值指数重新做了测算,结果是1998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仅为0.3%。
       中国方面当然不会承认统计数据有误。2004年经济普查之后,中国对历年的GDP数据都做了修订,唯独没有修正1998年的数据。最有争议的年份,数字的质量反而是最准确的:这需要学习一点儿童心理学,才能理解。
       中国的GDP数据可能不准确,但也不意味着国外学者的唱空就有道理。唱空中国的论调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我个人的理解是,中国并非没有问题,但所有的人都已经注意到的风险,并不是最严重的风险。如果是“老外”都已经意识到的风险,那很可能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的风险,很可能政府已经做好了预案的准备,反而不用杞人忧天。真正的风险是没有人意识到的风险。这才是我们需要睁大眼睛去寻找的。
       再回到GDP增长率是否真实的问题。2002年,南开大学的张新与蒋殿春发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GDP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一文。官方的GDP统计主要是按照生产法估算的,即将国民经济细分为各个行业,然后将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汇总。在美国,GDP核算的基本方法是以支出法为主,即从居民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政府消费支出及净出口等四个部分之和匡算GDP。张新和蒋殿春尝试利用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制成品的库存和出口等指标,从支出法的角度估算GDP,看看和官方GDP数字的差异。换言之,同样的一道题,统计局用第一种解法,得出了一个答案,而张新和蒋殿春则用另一种解法,看看能不能得出同样的答案。
       结论大致是这样的:第一,从方向上看,中国的GDP数字大体是可信的,增长的时候确实是在增长,减少的时候也出现了经济回落。他们认为,除了1998年,1996-2001年之间的GDP统计大体可信(他们估计1998年的增长率是10.9%!但1999年的估计增长率是3.7%,而非官方公布的7.1%)。第二,从波动性来看,两位学者估计的GDP增长率远比官方统计数据来得猛烈,他们估计1996年的GDP增长率是16.9%,而不是官方公布的9.6%,1995年的GDP增长率是12.5%,而非官方公布的8.8%。
       当然,他们的估计数字可能也不准确,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用“李克强指数”对中国经济增长重新描述之后,发现“李克强指数”的波动性远大于官方公布的GDP增长率。这也就是说,当中国经济过热的时候,政府倾向于调低GDP增长率,而当经济偏冷的时候,政府倾向于调高GDP增长率。9.9%的增长率,有可能意味着一个超过了10%的实际增长率,而7.1%的增长率,也有可能掩盖着一个低于7%的实际增长率。按照同样的逻辑,或许你现在知道了,当气象局公布,夏天的气温是39.9 的时候,实际气温是多少。
       正是由于统计数据的质量不过关,在中国做宏观经济研究,不能只看统计年鉴。到工厂、农村、街头调研,会给你很多“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在判断中国经济走势中必不可少的。除了跑得勤快,还要看得仔细,善于从细节发现真相。
       我最喜欢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基金经理的故事。他经常去广东,了解中国的出口形势。中国的农民工就业市场,可能是全世界最有灵活性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人几乎没有任何谈判筹码、五花八门的就业形式。观察农民工的进出潮流,就能很好地把握当地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脉搏。但我们根本就没有关于农民工就业市场的统计数据。怎么办?这位基金经理发现,到广东打工的农民工大多来自湖南、四川、江西等省份,这些省份的人都喜欢吃辣椒,广东本地人的口味却很清淡。所以,他跑到农贸市场上去问辣椒的行情。如果辣椒行情看涨,那很可能是因为当地经济形势好,用工需求扩张,很多农民工都过来找工作了。如果辣椒行情看跌,那很可能是因为当地经济形势不好,用工需求低迷,很多农民工都回家去了。在看起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而真理只在民间。
       所以,下一次总理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不妨请一位在东莞卖辣椒的小贩。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武汉站 w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