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卓越业绩是所有企业的首要目标,运营效益和战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关键,但人们往往混淆了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运营效益意味着相似的运营活动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战略定位则意味着运营活动有别于竞争对手,或者虽然类似,但是其实施方式有别于竞争对手。几乎没有企业能一直凭借运营效益方面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运营效益代替战略的最终结果必然是零和竞争、一成不变或不断下跌的价格,以及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
但进一步的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核心战略?全面企业战略还存在哪些缺项?甚或企业是否存在战略思维与管理?不用置疑的是,企业战略,成为一个企业是否有未来的实证。战略管理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根。
一般认为,战略管理是一种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能力优势,而且是异质性战略资源,如技术、品牌、企业文化、营销网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强化突出,建立互补性知识与技能体系,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性差异竞争优势。
但是,这也有待商榷。
既然战略管理是一种能力优势,那么精心寻找“异质”(在这里显然寻找差异优于缔造差异),显然不是能力而是一种技巧。
能力优势的本质,不是比“异质”而是比“同质”。
企业文化,并不是异质管理的结果,而恰恰是“同质化”管理的结果。
故,战略管理的重点,并不在于“同”与“异”,而在于“优”与“劣”,即优于对手的能力和保持这种能力的实质。
起码战略管理并不完全是为了异质管理而存在,恰恰最重要的企业文化,就是同质化管理(或许有人会认为企业文化也是异质管理,但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文化并不是战术层面的东西,同质的文化恰恰是最大的战略管理内容。文化的战略管理,也并不是在创新中寻找异质化。
战略管理的现代性有渐渐成为战术的征象;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边界在全员自主管理的前提下渐渐模糊化了。
企业获得战略优势在行为上并不难,难在中国企业缺乏理念上的高度认知力(或者是认可)——从文化入手,并以文化为基础,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一般特征有三个:第一个是整体性;第二个是长期性;第三个是基本性。
显然托管型班组概念指向,符合上述所有战略特征。
计划管理、流程管理和组织管理称为基础管理,这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托管思想,在基础管理中,具有独特视角。
权力与责任一直是管理中需要平衡的两个方面,让这两个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是组织管理要解决的问题。细细理会组织设计的古典原则,你不难发现它只是想力图平衡权力和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托管思想体系,在对传统的管理思想批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上新的平衡理论。
托管,狭义是现场公众式托管的简称;广义上,托管是企业文化、普世价值观、新型的企业关系、企业与员工信仰诸元的总称。
托管,在于能够托管和愿意托管。在于文化、信仰、精神的根本质变和企业全员的自我升华。
什么是现场的公众式托管?
在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和现场员工素质下,目标、责任、制度、程序建立健全时,以员工高度自我管理形式建设企业和实现人性建设最终目的的管理方式。
现场托管,是企业的管理形式,托管重点在现场。
现场托管,把企业管理权(首先是指对员工的管理),从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交托在员工自己手上,让企业管理消除了管理本身带来控制意义上的不良,从而令传统管理本质质变,让每一个员工以完善自我的手段,有效并可能地参与企业管理,达到全员管理的企业管理目标,令企业以战术创建完善完成战略。
我们要努力在托管中创建这样一种局面:人们不再依靠权力和职位来传递信息和指令,高度的自我管理和标准化、责任、道德、素质促使员工自我管理的成功,并在建设人性中,形成创新型班组、改善型班组、学习型班组。在新的托管中,管理含义更新,管理意味着自我管理而非别人管理。“先锋企业”如华为、海尔、联想,十分重视“转变员工观念”,就是致力于托管管理思想体系中,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条件、机制的培养与成就。
托管与现场托管的关系:只有完成托管,才能实现现场托管。只有现场托管,才标志托管的实现。托管是现场托管的条件。
托管,是战略。
真正的战略管理要求管理者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能力。
但中国的企业显然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勇气,于是中国的企业家,都停留在战术管理的浅层次上面。
德鲁克在《动荡时代的管理》中说:真正的战略管理是管理明天的不确定性;这话说的不错。但是,人们往往停留在德鲁克的字面意思上面,而不去思考他的另一层意思:德鲁克并不是单纯表述,而是要求,即战略管理核心部分实际上是确定的、必须的、非物质层面的。
托管是确定的,从托管的方向到托管的本质和目标预期都是确定的。
企业托管能够:
1.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
2.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
3.成就竞争对手难以保持(从前是难以模仿)的能力。
确定托管就确定了企业的明天。
五型班组初步指向接近托管管理理论,但五型班组作为仅仅是一个口号,没有具体内涵和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并且其含义局限于班组,其创意没有上升到文化、精神、信仰、普世价值管理根本层面,甚至也没有站在企业高度,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五型班组不是本书阐述的企业管理理论。
但本书仍借用五型班组名词,以冠现场的公众式托管理论。
广义五型化,即等同于公众式托管管理理论。